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挪威的森林























結果,2010 年我最後看的電影是《挪威的森林》。
本來沒打算看的,因為知道外國影評對此片好壞參半,但不少網友於電影上映第一天就去看,看完大都說不錯,於是耳仔軟的我立即改變初衷。

然後呢,我一點都不喜歡。
全片唯一可看的是李屏賓的攝影,美得不得了。菊地凜子的演技也不俗,其他平平,電影本身卻不甚討好。
有人說,這怪不了導演,因為村上春樹的作品難以改篇,而《挪威的森林》太經典了。我卻不這麼認為。難改篇是否等於電影一定拍得不好呢?不一定,說到底也要看看導演本身的功力,及改篇劇本寫得如何,結果身兼編導二職的陳英雄表現不濟。
電影是否一定要忠於原著呢?
身為編及導,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而決定要拍《挪威的森林》呢?是否覺得故事中有某些訊息重要所以要拍出來?是否因為對《挪威的森林》有特別的看法呢?
通通都不是。我覺得陳英雄決定拍《挪威的森林》,純粹因為這是村上最為人熟識的作品而已,《挪》本身已經是一個話題,that's it.

電影不好看,幾乎是一開始就已經感覺得到,去到越後這感覺越來越強烈。我明知電影快完也忍不住要看錶,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差的觀影感受。電影拍得相當零碎、鬆散,有人會歸咎於這就是村上的風格,我卻覺得電影比小說更跳躍式。情節交待少之又少,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人物性格相當模糊。有沒看過小說的網友表示不覺得電影沉悶且看得明白,我感到嘖嘖稱奇,因為我覺得陳英雄根本無法/不想說清楚《挪》的角色性格及故事內容。如果不是看過原著的話,我會看不明白電影中角色之間的關係。故事發展又不平衡,電影中段永澤兄女友質問渡邊那一幕拍得比其他場景都要長及仔細,但這對電影故事發展本身有何作用呢?我以為陳英雄會在此落藥大造文章,結果又是什麼也沒有。

就當零碎、鬆散是一種風格吧,我覺得真正惡頂的是電影版其實十分膚淺、沒甚內涵,它只是單純地講出原著故事而已,內裡卻什麼也沒有,電影拍得平面蒼白得可怕。即係講嚟講去都係面嗰浸,講極都入唔到中心。我不肯定這究竟是《挪》本身的問題(有時村上小說寫的東西較難get),抑或陳英雄根本也搞不清究竟村上想說什麼,於是電影就變成這樣子?就當是這是原著本身的問題吧,但beg to the questions, 難道陳英雄本身對這小說沒有自己的看法嗎?電影是否一定要忠於原著小說?古今中外,不少導演都愛把小說拍成電影,當中有不少是電影大師,當中也有不少是經典小說。當中又有多少人是完全忠於原著、沒有加入個人意見?

對於選角我沒有太多意見,阿綠跟我心中的綠不一樣,至少我覺得綠不應該像混血兒。比較不滿是玲子這角色,導演大概為了遷就觀眾眼球吧,把本來有點胖、親切得像親姐姐性格又開朗的玲子變成又高又瘦又漂亮的人家姐姐,可能是希望把之後的床戲拍得更有說服力,我卻對此感到不高興。

我唯一對陳英雄另眼相看的是,他把我覺得原著中最最最最為重要而一直都沒什麼人談論的永澤金句擇下來︰「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下等人幹的事。」個人認為這是《挪》的重點,甚至是村上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去對抗故事中一切負面消極情緒。陳有把它寫下了,但又再一次輕輕帶過。

我是一點都不喜歡這電影版。我本來也不是特別喜歡小說版。我跟《挪》的相遇絕對是wrong timing. 我在我變成綠/更成熟的時間讀它,不接受故事中那點不明所以又賦新辭強說愁的負面情緒,又或者曾經是直子,雖明白她那抑鬱自毀傾向,但因此會更受不了她的消沉。我對《挪》絲毫沒有情意結,亦不明它為何成為經典。它之所以是經典,只是因為它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卻不是村上最好的作品。話雖如此,我對這電影卻很中肯,不會因為我對故事的不偏愛而影響我對這電影的看法。陳英雄根本不懂如何取捨原著故事情節、不分輕重,又似乎無法梳理自己想表達什麼,結果淪於為說故事而說故事,若是這樣,不如讀原著小說好了,因為原著小說實在好很多。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2010 年度觀影回顧....

被影友於面書tag 了,唯有於blog 中寫下年度回顧。
今年看過的電影,有入戲院看的,有飛機上看的,有於電視上看的,有看碟於網上看的(我真係好似好耐冇睇過碟),總之入戲院看的有翻兜也有第一次看,於網上看的,就算是舊片但首次看的也會放進來,如下︰

The Imaginarium of Dr Parnassus 柏納大師奇幻show (2009)

The White Ribbon 白色恐懼(2009)

Up in the Air 寡佬飛行日記(2009)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密探睥死羊(2009)

NINE 華麗后台(2009)

Alice in Wonderland (2010)

Shutter Island 不赦島(2010)

A Single Man 單身男人(2010)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e Hair Girl (2009)

The Ghost Writer (2010)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謎情追兇(2009)

Wild Grass (2008)

Vincere 獨裁者的情婦(2009)

睡衣男異次元空間 Symbol (2009)

Metropolis 大都會(1927)

The Red Shoes 紅菱艷(1948)

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9)

3 Idiots (2009)

The Weeping Meadow 悲傷草原(2004)

Please, Please Me! (2009)

Shameless (2008)

Pyaasa 求之不得(1957)

尤利西斯的凝望 Ulysses' Gaze (1997)

霧中風景 Landscapes in the Mist (1998)

The Dust of Time 時光微塵(2008)

紙花 Kaagaz Ka Phool (1959)

Toy Story 3 (2010)

Inception (2010)

Perfect Blue 藍色恐懼(1999)

告白(2010)

千年女優 (2001)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Eat, Pray, Love (2010)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2010)

Diary of a Chambermaid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女僕日記(1964)

Bay of Angels (La Baie des Anges) 天使灣(1963)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通往斷頭台的電梯(1957)

恐怖份子(The Terrorizer)(1986)

My Name Is Khan (2010)

盜夢偵探 Paprika (2006)

東京教父 Tokyo Godfathers (2003)

The 39 Steps 國防大機密(1935)

The Lady Vanishes 失蹤的貴婦(1938)

武士之一分(2006)

Le sang d'un poète (The Blood of a Poet) 詩人之血(1930)

第36 個故事 Taipei Exchanges (2010)

North by Northwest 奪魄驚魂(1959)

分手說愛你(2010)

The Princess Diaries 2 - Royal Engagement (2004)

The Suitor (le Soupirant) 求婚者(1962)

Happy Anniversary (1961)

天空之城(1986)

風之谷(1984)

深山有間笠酒店(2010)

下女(舊版)(1960)

草裙娃娃呼啦啦(2006)

The River 河流(1951)

嗯,好似唔齊... 不過算啦。Anyway,數得出的有57 套。
先說新片。今年看的電影真的很少,個人認為說得上好的作品有the social network,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The Ghost Writer, Shutter Island, The White Ribbon。不錯的是Up in the Air。打動到我的只得一套︰《借東西的亞莉亞蒂》。3 Idiots 最近被高登仔大讚特讚,我的觀點早就寫了,印片有時就是這樣,娛樂性很足夠,但始終過於大路,ending happy 得有點難以置信。

老實說,今年大部份電影都是於電影節、影展觀看,大部份(幻想mode)差極都有限度,不能說十分好看,但爛又稱不上。相反正場電影我看得很少,中伏率卻甚高。年年如是,令到我入戲院看正場的意欲越來越低。至於舊片多數都是不錯的,因為我崇拜名牌,愛挑經典來看,除了The Princess Diaries 2 - Royal Engagement。見到電視台放映,我用來kill time,卻發現真的難看得要命。《大都會》跟《紅菱艷》絕對是傑作,前者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我卻喜歡Pierre Etaix 的作品。回顧展本來選了The Great Love,可惜為趕功課卻放棄了,只看了《求婚者》及Happy Anniversary,很喜歡。我實在愛上年紀中的喜劇,特別是運用肢體語言及visual illusion 而不用對白的喜劇,所以我特愛Jacques Tati,及Pierre Etaix,去看看就會明白,這類型的電影已經是完全消失了。跟Charlie Chaplin 不同的是,Tati 跟Etaix 的電影根本就不是默片,但他們還是選擇以最少的對白,最多的肢體動作及利用場景設計去表演一套喜劇給你看。觀眾一定要留心畫面上的任何變動,否則就會不明有趣點在哪。睇睇下,你就會被打動,因為你會領略到原來要design 一場有笑點的戲,是需要大量心思,及各extras 的配合。這是上世紀電影的產物,於現今乜Q 都同你講3D 而大部份3D 電影都爛爆的年代,簡直是一種昇華了的藝術。說了N 次的結論是,電腦特技怎也比不上人腦創意,我真心希望見到電影可以回歸正軌。

於電影上今年沒什麼可以回顧,我還是覺得今年我最大的發現是在電視劇上,先是30 年前BBC 的劇作Yes (Prime) Minister,後是美國近年神作Mad Men,簡直是驚喜,陪我過了不少空虛的夜晚,亦曾令我笑得很開懷。還有不少電視節目都是不錯的,令我大開眼戒,可惜,沒有一個是本地製作,大都是大英帝國的產物。我雖生於長於殖民地時代,但不喜英人,可是無法否認,我的確愛煞他們的幽默及知性。BBC 真係冇得頂。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中文譯名呢很難記,我亦覺得亞莉亞蒂這名字不動聽,這應該是本電影最大敗筆,其他的都很好。

Studio Ghibli 出品的selling point 永遠都是宮崎駿,無論導演是否他都一樣,這次亦然。雖然宮崎駿負責一劇之本,但導演米林宏昌這名字亦應好好記住吧,連這些基本資料都搞錯我實在覺得不能原諒。喂,你有尊重過人、尊重過電影及尊重過自己的工作嗎?更重要是,你在誤導觀眾!

說回電影,噢,我覺得有驚喜啊!雖然欠缺少少緊張刺激感,亦有可能覺得節奏不夠緊湊,但這是一部很可愛的動畫。電影一開始我就喜歡了,因為很多細節位都做很仔細。沒有《千與千尋》的天馬行空,《亞莉亞蒂》的創意在於它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完全不為意的小東西都變成小矮人的生活必需品,驚喜由此而來。我看到鐵釘變成梯級、女主角把人類的耳環變成用來攀爬的工具,真的感到十分興奮。把平凡、不起眼的東西變成不平凡,這足以見到何謂創意,以及宮崎駿在撰寫劇本時仍然保留童心。不是那麼重視生活細節、喜歡幻想的人沒可能想得出這些橋段來。

小矮人跟人類/男主角翔有非常強烈的對比,女主角亞莉亞蒂細小卻強大,翔巨大卻弱少,小矮人的生活受脅於人類,因為龐然大物要殺小動物本來就易如反掌,可是故事到最後卻相反了。男主角被女主角渴望生存下去的勇氣及生活技能所啟發,原來就算全世界只剩你一人都好,你也要好好活下去。亞莉亞蒂會永遠存活於翔心中,不僅是因為一段似有還無的友情或愛情,或一段充滿奇幻色彩的童年往事,而是亞莉亞蒂提醒了他活下去的意志。只要他記住快要絕種的「亞莉亞蒂」,他就會努力生活下去。表面上是翔救了小矮人,但實際上卻是小矮人救了他。不知道原著小說The Borrowers 故事究竟如何發展及結束,但單看這電影,我們仍然看到宮崎駿作品充滿人文關懷的一貫作風。沒錯,相比巔峰時期的《千與千尋》及經典之作《天空之城》(這樣比較其實不公,因為導演根本就不同),本電影的確比較平淡,但其實仍然精彩及感人。至少,我覺得比《崖上的波兒》好多了。

我知,有人覺得悶,甚至睡了。我提議那些人,看多次沒內容的《2012》及Die Hard 4 好了,有內涵的文戲根本完全不適合沒有耐性又沒有童真的你們觀看。

後記︰
原來台灣譯《借物少女艾莉緹》,這名字實在動聽多了!至少艾莉緹已比亞莉亞蒂好吧?
有人記得翔於床上讀的是什麼書嗎?是《神秘的花園》!看到時我立即會心微笑。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It's the most wonderful time of the year!



其實我最喜歡聖誕。
這幾年覺得香港的聖誕節沒有氣氛,即呢聖誕節變成純粹的購物節,事實上於香港所有節日都是購物節,且看重陽清明何時會有廣告叫你買束貴花去拜山。
小時候的聖誕月幾乎全香港都可以聽到聖誕歌,四周都有佈置。這幾年呢不是沒有,只是感覺流於交功課。不是為了聖誕節要快樂所以裝飾,而是因為聖誕節所以要裝飾。這樣說似乎不公道,至少海港城每年的裝飾都漂亮得吸引極大批人去拍照,不過我還是覺得「靚係靚囉,不過都係冇氣氛」。
我又不喜成為維港兩岸看燈飾的20 人中的其中一人。
既然如此,還是回歸基本步,聖誕本來就是用來慶祝耶誕生日,所以今年我去了聖堂望子夜彌撒(ok,我知,12月25 日其實是太陽神生日,耶誕應於9/10 月嘛)。
地點是我以前的堂區,本想去港島區,時間不就沒辦法。
堂區的硬件沒什麼變化,香港天主教教區窮就是這樣子。軟件卻變了不少。
話說我以前認識的神父是意大利裔的,之後換了個華人後我就搬走了。
這次回去卻嚇了一跳,神父是來自(聽後面的人說)印度!
我是井底之蛙啦,覺得大概沒多少印度人會信天主教,更何況是會成為神父?而且不止是主任司鐸,連助理司鐸都是疑似印度人!
神父的廣東話已經算不錯,不過沒可能純正流利得跟本地人一樣,而我小時候接觸得意大利裔神父多,總認為神父「講嘢唔正鬼鬼地」先似神父。
第二,噢,開始有英文彌撒了,以前沒有的。想起早前到聖堂見到一大班菲傭離開,才明白堂區草根至此,也要順應需求,開辦英文彌撒。我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既窮又舊的區域,也有那麼多菲傭!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區也曾以多「屋邨富戶」而聞名於港。

十多年沒望彌撒,我仍然熟悉彌撒的程序。這次的經驗卻令我想起我是一個十分喜歡儀式的人。小時候已是這樣,當大家默默低頭禱告時,我總喜歡望向祭壇,看看神父在幹什麼︰用香爐燒乳香向各方祝禱、跪地吻祭壇、把聖體聖血舉向天.... 每個神父辦彌撒都有不同style,但總有些步驟是不會改變的。儀式令我著迷,並不是它加強了宗教的可信性及權威性,而是我總覺得儀式背後有一種深遠的文化,或者是一種可解讀的symbol,每一個程序及步驟都是有起源的,可解釋的,有典故的,包含意義,在說故事。最易解讀的當然是領聖體部份是源於最後晚餐啦,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總有些人對某一些宗教儀式很反感,覺得導人迷信。我卻覺得無必要事事都要那麼「批判」,你當是宗教或文化研究角度去參與,想一想當中的故事,不是已經很有趣嗎?

廢話完畢,祝大家聖誕快樂。



這是我最喜歡的聖誕歌。
歐洲大雪令很多人不盡興,我卻覺得聽著Frank Sinatra 這版本的Let It Snow! Let It Snow! Let It Snow! 看著飄雪跳著舞也可以很快樂啊!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旅行。

第四章 一個人的旅行

我在飛機上看Eat, Pray, Love
港譯什麼?不記得了,本來就對這電影沒興趣。
台灣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我終於明白為何電影,或本身原著真人真事小說會叫Eat, Pray, Love
因為電影前1/3 講女主角遠赴羅馬eat eat eat,中間1/3 去印度pray pray pray,最後1/3 就是去峇里love love love。
電影我只看了2/3,就已肯定這部一點也不精彩。的確,有些電影你根本不用看足整套就已知是龍是蟲。
以戲論戲,電影不是那麼差,問題是出在故事本身。
有人說故事很有啟發性,看罷會對人生有新體會,我卻只覺得這是一場bull shit。
女主角Elizabeth 一生太過幸福,要風得風,有事業有丈夫有大屋。前半生心願成為一位好太太,目標達到卻發現原來自己不想要婚姻。
然後呢,離婚、放棄所有家當、搭上新男友後又覺得不快樂,於是遠走他方,希望再次尋找自我、找回對生命的熱愛、希望找回令自己有悸動的事物。
fuck off!這不是傳說中的食飽飯沒事幹於是攪屎棍嗎?
Oh 我很depressed 啊!我覺得迷失了自己啊!我要尋找人生的新方向。
這真夠他媽的弱智。
去印度找God?到印度學冥想?這是不asshole itch 是什麼?
你要做meditation 在家裡做不行嗎?
去峇里一場我沒看完,還不是再次找到男朋友,再次相信愛情,然後 to love, to be loved then to make love 囉,還有特別的嗎?
女主角從不重視愛情啊,先後傷害丈夫跟男友,然後說自己不相信愛情,damn 啦,自十多歲就從沒試過單身,你不相信愛情就不要跟人拍拖結婚啦。Elizabeth 比港女更自私,男人遇著她根本是惡夢。
這個故事根本是說一個永不知足、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人生過度順利而十分幼稚的女人,覺得要自我成長,於是不事生產去遊玩一年,然後以為自己找回新方向,有一個重新的自己。
我卻更肯定故事未完,這個女的不久將來,又會覺得她想要的不是這一些,然後又覺得自己很悲慘、很可憐。
有什麼出奇?她當初也以成為好太太為目標啊,一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發現不外如是,這不是她的本性麼?
這是正宗的公主病,極正宗的賦新詞強說愁。
這世界沒有你想要那麼虛無縹緲連你自己也不知是啥的東西,你真的很想找到的話就去死吧。

電影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唯一認同,或令我有所感覺有兩句對白。
羅馬一段拍得好看,因為羅馬本身就好看。
美男子、美食,意大利的文化,一向令人嚮往。
意大利人跟這位幼稚的美國中女說︰你們美國人只知娛樂,卻不懂快樂。意大利人不用被人來提醒要快樂,因為意大利人本身就懂得「無所事事的甜美」,所以我今天下午突然不想工作就放假回家陪太太。
無所事事的甜美啊,這不是跟「生命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同出一轍嗎?
這簡直是我人生想追求的事。
我承認我是一個極無事業心的人。
我從來也不是熱血得希望在工作上找到滿足感的人。
滿足感為何要從工作中獲得呢?你的人生枯燥得只有工作才可令你有滿足感嗎?
無所事事的甜美啊是我的夢想,只可惜我生活在這裡,這裡是香港,這裡沒夢想。
下輩子投胎到意大利好了。

「旅行是要跟自己相處,因為自十多歲拍拖開始我從沒有獨處超過兩星期。」Elizabeth 這句令我笑了。
拍得太多拖想獨處就要去旅行,有那麼複雜嗎?很簡單吧?不拍拖就行囉。不行的話就只是你自己姣婆守不到寡而已。
不過,旅行要跟自己相處我是認同的。但比這句更中要害的,倒是陳綺貞最新幫Nikon 拍的單反相機廣告︰旅行是為了發現新的自己。
那五天我的確發現了。
我從跟羚羊的對望中、我從呼吸金瓜石的空氣中發現了一個沒有人發現過的我。

一個人的旅行︰世界那麼小。

第三章 世界那麼小

台灣的天氣總是那麼差。
雨下不停,於是我放棄到荒野去,自作聰明地去了動物園,聰明得忘記動物也要避雨。
我最想看是貓科動物,bobcat 之類的。我懷疑所有貓科動物,不論身形有多龐大,都怕冷。於是我頂多只見到Eurasian Lynx 而已。還好,有不少動物都是不怕雨的,下雨天都照常活動。
初時覺得很興奮,慢慢我就覺得很可憐。
被困本來就不是好事,但沒甚麼可憐得過牠被困了,而且得自己一個。
灰熊、黑熊、馬來貘、長臂猿、豹等等,都困在一個空間裡。
那個下午,我獨自一人,看著馬來貘、亞洲黑熊及豹,分別在自己身處的「住所」中,來回踱步。
牠們就是這樣,沒事幹,由A 點走到B 點,兩點步程不足10 秒,然後由B 走回A,再由A 走到B.... 沒完沒了。然後我不明白,當其他靈長類都有大夥同伴、大象也有伴侶時,為何另一些動物就只得自己一個?被困已夠慘了,獨自被困更是淒涼。
夜行館中有很多珍貴的動物,被困在玻璃窗後,小小空間猶如我家浴室那麼大(小),就這樣瑟縮一角。我最難忘是見到兩隻鴞,隔著玻璃望著我,然後其中一隻展開雙翼,飛翔。原來他們的翅膀展開是都很大的,牠飛了,從一枝樹枝飛到另一邊去,來回,回來,來回,回來... 那個空間對於牠來說都太小了。翅膀的目的就是要令牠們自由自在地於高空中飛揚,被困在這樣小的一個空間,牠那雙翅還有用嗎?這不是遺反牠們的天性及大自然的定律嗎?
突然間我覺得很殘忍。
動物園成立的目的是什麼?
是教育嗎?保育嗎?
人因為自己的利益,以極其漂亮的藉口把這些動物困著,讓人參觀、指點、拍照,我們都在消費這些動物的生存權利。
如果說動物園成立的目的是教育下一代認識及愛護動物,把動物關起來已經是諷刺地遺反動物園本質。極大機會,牠們這一生就在那小小的空間中渡過,牠們本來就是野生動物,卻為著人類的利益從此被關起來。從此自己一個孤獨地來回踱步望著外面遊人在喧嘩指點。
我想起非洲那些「動物園」,那才是真正的動物樂園。野生動物繼續在野生生活,相反遊人都留在車中或木屋裡靜靜地望著牠們的動態,觀看牠們的日常生活,這才是真正認識動物,及愛護牠們--尊重他們的生存權利,不剝奪牠們既有的生活模式,讓野性的回歸野性,放虎歸山。

那隻鴞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外面的天空很大很廣很遠,足夠讓牠飛到累死為止。世界不是牠所身處的空間那麼狹小,令牠不明白牠生下來的羽翼究竟有何作用。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一個人的旅行︰我不是香港人。

第二章 我不是香港人

這幾年去台灣去得多。
以前去台灣,就算是台北,你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當地人,誰是遊客,或更準確點說,香港人。
那已經不是一種氣質問題,而是衣著打扮的問題。
台灣人的衣著有點... 平凡,甚至有點俗氣。
他們不是不打扮,而是品味有點奇怪。
這幾年人家卻開始進步了,走到街上,就發現台北人已經懂得穿衣之道。
就算不是穿最流行的服飾,也不會覺得土,可能跟當地有大量關於打扮的綜合節目有關係吧。
然後呢就會發現走到台北街上,你要花一點時間才分出哪些是台灣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日本人。
除了大陸來的。我走到台北101 的樓下,全都是大陸人。
就算他們不戴上旅行團的鴨舌帽,那一身的打扮氣質言行舉止已經把他們出賣。

我在台北沒有人認得出我是香港人。
除了十分其中一個小老闆︰你是香港來的吧?
台北車站的男人也不停猜我是來自哪兒的大學生。
其他的當我來自其他地方,就是沒有香港。
於是,我在台北五天,被人問路了好幾次。
於新生南路一段,我被人問了兩次究竟捷運站要怎樣走;
於新北投在等過馬路時有司機問我泉源路在哪裡;
於台北車站有人問我天成飯店怎樣走;
於十分有人問我瀑布在哪邊,
問的多數都是台灣人啊。
在西門町被人攔截了很多次,
在光華商場中citibank 的員工叫我申請信用卡︰小妹妹,你夠18 歲了沒?來呀。
我不停耍手擰頭他也不放過我,當我說「不好意思,我是遊客耶。」時他好像嚇了一跳;
於金瓜石中,香港人都以為我是台灣人。
我在台北背著一個背包走來走去,我以為這已經很好認了,因為台北很少人背背包,就算是學生都是用側揹袋而已,而且我的一口充滿廣東腔的蹩腳國語應該很容易被人認到得出我來自香港才對啊。
以前一去台北,不用說話當地人也知我來自香港,現在呢,不說長句子,也沒有人知我是香港人。
難道連台灣人也開始看不出大家的分別嗎?
似乎是人家不停在進步,只有我不進則退。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一個人的旅行︰我不是女人。

第一章 我不是女人

我發覺我在台北跟其他男人一樣,特別是港男,都在留意台妹的身材。
明明不是胖,但人家的上圍也真豐滿,看得出來是有份量的,至少有B 級。他們穿衣服沒港女那麼浮誇,化濃妝的都不多,沒MK 妹那麼俗氣,非常懂打扮,即那種打扮是令人覺得舒服不是譁眾取寵那種。台妹不是不怕冷,台北的天氣跟香港差不多,那幾天都很冷,跟香港相反的是他們腿露不多,只是頸都不怕冷,總有機會看到鎖骨。而你要明白,一個上圍有份量的女生,你看到他的鎖骨,就很容易會再向下望囉。
我比其他港男更留意多一些東西,就是台妹的皮膚。說實在,台灣女性的膚質真的不錯,有痘痘的人很少,很多皮膚都是白滑的。那幾天我一直在想,台妹究竟是吃什麼長大的?為什麼跟港女有那麼大分別?其實我覺得跟吃的沒關係。跟空氣卻有關係。我在台北那幾天,皮膚也比香港好得多。一個空氣沒那麼糟的地方,人的皮膚所受到的損害也比較低。為什麼不會?皮膚也會呼吸的啊。港男怨港女長得差,與其怪港女的DNA,不如怪香港的空氣太差、廢氣跟人都太多就好了。相信我,有關係的。

我在十分跟台北的光華及車站,都被人叫我做小妹妹,叫我小姐的都很少。我想了很久,至少有一年了吧,其實我一點也不似女人,我似乎真的像個小妹妹。Mad Men 中Joan 跟Peggy 說"You w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Stop dressing like a little girl." 我的問題正正在此,我穿得仍然像個學生,我的言行思想心態也很學生。女人二字大概跟我扯不上關係。其實我也想穿得像個女人,至少我也想男人當我是女人一樣,但穿起龍袍也不似太子,大概穿上女人味很重的衣服的效果跟男人穿女裝一樣極怪異。我想如果十分的老闆知道我真實年齡的話,可能會嚇一跳吧?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夢。

我夢見我跟某人在台灣旅行。
我們要去某一個景點,卻在中途的食堂停下來。
我心急想快點起行,那人卻說要吃飯。
我一點也不餓啊,他就自己買了吃的,我就在擠擁的食堂裡,看著他吃。
吃完找洗手間,卻發現洗手間要收費。
我不服,周圍找免費的,卻發現全都不能使用,然後迫於無奈回去當初那個洗手間,卻發現不用付錢了,但髒得要命。其實我不是特別想用,只是覺得吃完東西去去洗手間是必要事而已。
洗手間內有很多人啊,在那裡工作的大嬸分配了一間房間給我。
有一張小小的床及一張書桌,就什麼都沒有了。
書桌對著窗子,我打開窗子,發現房間大約於二樓,對著北角的大馬路,窗外的車聲有點吵,空氣是流通了可是也帶有廢氣的氣味。
然後我想,在這裡做功課還不錯,至少我可以專心起來。
就在我打開我手提電腦那一刻,我收到那人的SMS,說為我準備了數份禮物,又說我們各自努力也很快樂。
我想起,我們不是正在台灣旅行的嗎?為什麼我會在北角?
明明在遊玩啊,是什麼事阻礙了我的行程令我停在某空間?
那個人究竟在什麼時候消失了?

夢到要做功課,算不算一場惡夢?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小病不是福。

我知,一個要趕功課的病人是沒資格寫blog 的,
忙到連Nexus S 跟Gingerbread 及chrome 出OS 的發佈會也無法看、朋友聚會全都出席不了的人,時間變成奢侈品,哪有空閒寫blog?

有時我都覺得自己無能,說忙其實我這人閒得很,根本沒可能不夠時間做功課,但有時有些事真的比梅瑟過紅海更神奇,我是真的沒時間做功課。

繁複的私務花了我不少時間,然後居然於臨交功課前因為出智慧齒的關係弄得扁桃腺發炎。
我不是第一次扁桃腺發炎的啦,卻從未試過那麼痛苦,既發燒又頭痛,扁桃腺又痛又腫,連吞口水也覺得無能為力,我對著電腦根本痛苦得無法集中精神打功課。功課佔整體成績的很高的比重,完成不了,就很大機會拿多萬多元出來retake,想起也覺得肉赤。還有,最怕醫生要我剝牙。出發去流浪前才發生這種事來,真的嗚呼哀哉。

下年開始時間會更不夠用,我開始擔心我應付不了。

看,我才剛吃藥不久,就已經睏到不行了。你說我如何完成功課?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Songs always make me to think of...

death, or suicide.
Don't ask me why.








If I die someday, I would like "My Way" to be played in my funeral.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給自己十年後的備忘錄。

很久以前,亦舒曾經寫過,上了年紀的女人「全身死剩把口」,意即一天到晚可以說過不停,嘴巴完全不用休息。

很久以前,亦舒亦曾經說過,女人變老不要緊,不用硬要保持青春,最重要是優雅地老去。

今天我才明白原來兩者是有關聯的,因為一個「全身死剩把口」的女人是不可能優雅地老去。
我追求後者,卻怕因為遺傳的關係,只可以成為前者。

-----------------------------------------------------------------------------------

可以的話,做人要少點投訴。
其實想投訴沒問題,但請找對口單位,不要向身邊人投訴。
當投訴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洩亦無不可,但不是整晚、甚至連續幾晚批評。
而其實有些事是批評或投訴不來。
舉個例︰台灣的時事問題,你罵人家的政府做得差,答問題答得不夠好,其實不用說足一整晚的。批評得太多又有什麼用?你是台灣人嗎?你有台灣的選舉權嗎?說足五天五夜能改變到台灣的狀況嗎?
還有,批評得太多只暴露了你的無知,因為投訴時所搬出的factual information 都是錯的。正如高鐵的撥款是600 多億,而不是400 億。
如果每次一張開口都是批評的話,請閉嘴,這樣才可以優雅地老去。

-------------------------------------------------------------------------------------

做人要懂體諒。
體諒有時很簡單就可以做到。
就是閉嘴。
你可以不知道別人正在忙碌,但如果人家已說明正在忙,你就應該立即閉嘴,好讓人專心完成工作,而不是一直說下去,作更多無謂又具攻擊性的解釋,如︰你又唔講點知你忙?你講我咪唔煩你囉,咁人哋諗住...... (下刪至少100 字)等等。天!人家已經跟你說正在忙了,就是想你不要再打擾他,你認為你繼續說下去別人仍有時間心情聽你的廢話嗎?
體諒別人不用解釋的,越說得多只會給人添麻煩。

--------------------------------------------------------------------------------------

說話不要刻薄。
指責不等於幽默,特別是你說時一點笑容也沒有,指責只會是純粹的指責,及投訴。
攻擊別人,於那人耳中聽起來從來不會覺得這些叫說笑。正如我兜口兜面說你煩你也會覺得好笑麼?

---------------------------------------------------------------------------------------

給別人一些空間。
人家正在通電話,不要自己在旁邊對別人的對話內容加插意見及評論,請閉上你的尊嘴。
你知道什麼是尊重及私隱嗎?

-----------------------------------------------------------------------------------------

不要一味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不是大哂的。
你也不是太陽,別人圍著你轉。
有時你也要反省,究竟人家對你的言行有何感想。
也站站別人的角度,想想別人的感受。

-----------------------------------------------------------------------------------------

學懂聆聽。話說慢一些不會死掉的。
別人給你意見時請留心聽聽,不要別人話未完就反撃,一味為自己辯護。
你辯護成功又如何,不接受意見只是重覆犯錯。

----------------------------------------------------------------------------------------

人家說了不止10 次「你講嘢真係好乞人憎時」不要以為自己被針對,而是應該反省。

-----------------------------------------------------------------------------------------

希望將來我可以優雅地老去。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我無法掌握拿捏命運的力度。

哎,你控制到你的命運嗎?
我一向都覺得我控制不了。
總有些事你很盡力去避免發生,或很想它發生,但怎努力都好,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我覺得我控制不到的事情有很多。是太多。

我一直都覺得世界不公平,但有時又覺得命運很公平。
你失去一些東西,上天總會在另一方面待你好一點。
當然,有些人總得到上天寵愛,長得美、身材也很好、人生路途順暢得很、有事業、愛情也美滿、有聰明的孩子、有錢,但大家都知這種人等佔小數,大多數人都不會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十全十美的。
於是,我曾經以為,我在其他方面很不濟,是因為/於是另一方面很美好。很美好的那一方面彌補了我其他方面的不足,或不幸。有時也會想,會否一直都這樣走下去?我很沒大志,也所以說我很知足,覺得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也很不錯,不是嗎?因為它一直都很美好啊。
但原來連那一方面也不是我所控制得了。
也許什麼都沒有的,遇上什麼也有的,就會發生這種故事。

有時,我也會想,究竟自己擁有什麼。
我好似擁有一些,但又好似什麼都沒有。
最近我覺得我什麼都沒有。
一些一直在支撐著我的東西,漸漸失去。
也許要到我死的那天,我才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

我無法得知拿捏命運的力度。
太緊又不成,太鬆又看似太消極。
那鬆與緊之間該如何控制?
何時鬆何時緊、有多鬆有多緊?
有時我以為我握得夠緊了,但原來於別人眼中我太鬆。
有時我的確鬆了,其他人又覺得我應該要緊一些。
究竟要如何才不讓扯著風箏那條似有還無的線於我手中溜走?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低俗。



這是令我極其厭惡的廣告。
我難以接受這世界上有這麼「低手」的廣告。

廣告是很危險的。
廣告無非是軟性洗腦,希望受眾潛移默化地接受他們那一套。
但這廣告是我見過最噁心的一個。

用一層樓來代替男人,跟一層樓調情、跟一堆樓speed dating,我看時只得一個感覺︰SHIT!
我不明白,死物如何代替生命。
當男人是一層樓的時候,女人又是什麼?
有人說,港女不選擇沒樓的男人。
我不否認這種女人的確存在。
只是不認為所有女人都是這樣子。
女人選擇嫁層樓被批評為「港女」,我不評論這說法。
這廣告最大問題是,把男人的價值及存在等同樓的同時,更把「港女以有樓為一切」完全浪漫化、合理化,用糖衣包著只追求物質化、把樓等同安全感的價值觀。
女人的確需要安全感,但我也不認為所有女人都只想嫁給一層樓囉。
你當我天真好了。我仍然相信這世上有一樣東西,叫愛情。
男人有樓又如何?我不認為女人會因為你有一層樓而愛上你囉。
但廣告的女主角,的確見到一層「比較似樣」的樓就不顧一切奔向對方。我只記起於高登見過的一些偏激留言︰d 港女一見到d 有錢仔就已經濕哂啦。
天!這廣告難道是證實高登仔說的都是對嗎?
究竟這廣告是否鼓勵或認同女人做「港女」?
就當大部份女人都是「港女」好了,你有必要把廣告拍得如此露骨嗎?

最嘔心的是,女人跟一層樓互相奔向大家時,背景是中原地產舖。救命!你有見過如此低俗的宣傳手法嗎?中原大概認為自己造就了一段緣份的開始,自擬是月老。但我怎看都好,都只覺得他們似扯皮條多一些。不似嗎?月老那會收佣?馬扶抽水就聽得多。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英國。

每隔一段日子我就會想起英國。
每次想起的原因也不一樣。

我曾在英國待過一段日子,日子短得我覺得不提也罷。
我並不享受。
那段日子其實過得不太快樂,我到埗第二天就喪失財物,補領手續辦了兩個多月,其間受盡了HSBC 員工的氣;跟我一起到英國的同學又跟新相識的朋友發生了一些事,鬧得極不愉快,結果我站在同學那邊,難免被孤立(結果還是一再證明,女仔講義氣真係冇X用);跟當時的男朋友天天吵架(你可以想像兩個人天各一方都可以這樣嗎?)等等,我不想家,但我在英國也不見得快樂。

那時我曾經想過,如果當初選擇到蘇格蘭去可能會好一點。至少人事沒那麼複雜。

離開時我也沒特別不捨得英國。

可是那一段日子,那生活過的觸感還是遺留下來,揮之不去。
秋天的天氣,總令我想起英國。
噢,那氣溫那濕度,甚至連空氣的氣味都跟英國那麼接近。
看看自己窄小的房間,總令我懷念在英國住過的宿舍--房間放下一張床、一個床邊小櫃、一張書桌、一個衣櫃、兩張椅後還闊落得很。
到TESCO 買東西、到廚房給自己煮簡單的晚飯。
英國的香煙都很貴,唯有轉抽便宜一點的MAYFAIR。
有時我會突然想起自己抱著一大袋髒衣服,到洗衣房去洗衣服。那些老外生活都很馬虎,衣服洗完也不拿回,就這樣放在洗衣機裡,不想想其他人也要用。其實他們連碗也不願洗。

我也會想起上完課後自己步行回宿舍去。

看到香港樓望樓狹窄得令人喘不過氣的情況,我也會想起宿舍房間對著的那一個湖。
我曾經在半夜看到湖邊有白色狐狸走過。

最近我又想起英國。
這次想起的跟以往不同。
那段日子我有點孤單寂寞,晚晚都聽著903 讀書。
我懷念的是那一種很專注讀書的心情。
一天到晚因為沒娛樂被迫躲在房裡,翻開於大學書店買的書,就一直在做功課。
做功課做得太悶就吃零食。
當時我大概覺得苦得要命,但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那是我人生中難得的平靜時間。

我覺得我失去了那個很專注的自己。那個我留在英國裡,回不來了。
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專注代表著簡單。
可以專注地讀讀書,原來很幸福。




































這陣子我在想,如果那個專注的我回來了,煩惱也許就會少一點。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文字。

從一個人的文字是否就可看到他的性格?
這是我最近想的問題。

幾日前,我問一個人︰我的文字有魅力嗎?
答案令我有點失望︰可以講你寫嘢俾人覺得好sincere 囉。

說穿了就是沒有吸引力囉,內容比文字好。
而這個人卻曾經跟我說我的文章很好看啊....

我曾經喜歡一個人的文字。
總有些人他寫的東西不怎麼了,可是文字卻有一種吸引力,總叫你不停讀下去,甚至一讀再讀。文筆也許好,更重要的是你覺得可以從他的文字中感受這個人的喜怒哀樂、了解他的性格。
你從他的文字中認識這個人。
讀得久了,你就開始認為自己很清楚他,甚至認為你跟他會合得來。
你被他的文字打動了。
這幼稚嗎?
這其實比網戀更奇怪。
網戀是人家真的跟你在交談--雖然你不知道他是否認真,但至少他的文字在努力討好你。
但讀者戀上作者的文字真的單方面得白痴,更嚴重是他幻想現實中這個人跟筆下的他是一模一樣。

一個人的文字是否真的可以反映他的個性呢?
我喜歡亦舒,文字跟內容也喜歡。她說--至少她筆下的女主角都是這樣--做人沉默比較好、記著伸手不打笑臉人,還有,要給人留面子。現實中的亦舒呢?大家只知她近年深閨了,不跟老朋友見面,但如果有讀過其他人寫亦舒的話就知道現實中的她尖酸刻薄、詞鋒銳利、個性十分活潑,也熱愛物質生活--怎看都跟她筆下的人物完全是兩個樣子。這不是很奇怪嗎?但如果亦舒不是相信沉默是金、不要為難人等的話,就不會本本復本本地寫了又寫。這究竟是什麼回事呢?

也許一個人的文字頂多反映了他內心一面、或他的信念及想法,跟現實中的他是不一樣的。文字,也是一種表演,正如於台上非常能言善辯的黃子華本來就是沉默寡言又十分害羞的人,也正如香港喜劇icon 周星馳私底下是一個非常cool 的人。

最近一個非常小的圈子發生了一場筆戰。說筆戰也太嚴重,至少另一方仍未回應。有一位電影學術界前輩於副刊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反擊」網民對他的批評。前輩口說一笑置之,可是還是把批評逐一摘引,再加以反駁。這一文章於非常小數的影迷中引起一小場騷動。筆戰年年有,但通常「戰爭」雙方都是知名人士(該多是學者吧),誰會想到學術界前輩會因為網民之言就寫了一篇文章?更奇怪的是,他摘錄的網民來來去去都是那兩位(其實主打是一位而已),也未免太重視那位網民了吧?

學術界前輩的文章大家讀得多,喜歡的真的少之又少--至少我的影友都不喜歡,又有可能我認識的影友太少了吧。大家不質疑前輩的學識,學者嘛,學者這身份本來就有權威的意味,只是大家都不喜歡他的文字。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文字很刻薄。批評電影不是問題,經典電影看得多的影迷都對電影較為挑剔,但老是抱有一種貶低別人眼光抬高自己品味的姿態來發表文章就真的令人受不了。有影友於面書上說,前輩真人「講得唔寫得」,可能吧,可能現實中的他很討喜,可是就只能讀他的文章而認識他的讀者來說,意見只得一個,就是前輩的「文字真係幾乞人憎。」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旅行的意義。

有試過一個人去旅行嗎?
如果一個人去旅行的話你會做什麼?

我幻想,獨自去旅行。日期日數都定了,就是不大想定行程。
不是完全不定,心中有地方想去,但幾時去,如何去,甚至乎到最後去不去都是未知數。
又有可能有些地方本來沒想過要去,到時興之所至就不理後果地搭上火車。

唯一肯定的是會帶一本簿、一枝筆,把到時所想到的、所想念的都寫下來。
可能到最後,只會找間近海邊或山邊的咖啡室,靜靜地坐下來,點一杯mocha,看著風景不停地寫不停地寫不停地寫不停地寫。

這其實不像旅行。
這似去流浪。

一個人為什麼會流浪?
流浪即無家,沒有理由留下來於是流浪。
但一個銀幣也有兩面,所以另一原因就是那個地方不留你了,於是唯有自我放逐。

除了流浪,也似去靜修。
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人認識你,你藉著寫寫寫去跟自己作一次心靈對話。
人也許離開熟悉的地方才能清晰地思考,正如在家都無法完全放鬆、寫blog 也無法完全坦誠一樣。
不是享受孤獨也不是享受寂寞,相反,是利用孤獨跟寂寞去看清楚自己的心究竟在想些什麼在感受著什麼,不用跟任何人交代,不用扮若無其事,也不用扮幸福,才可讓一切沈澱。

又可能到時什麼都寫不出。拿著筆,對著簿子,發現原來太複雜的感覺都是無法寫下來的,又可能原來沒有讀者沒有收信人,寫下來的動力跟意思都沒有了。到最後,只能夠對著一片風景在想想想,寄望想到最後,去到最低點,心態就能反彈,思想上能有新出路。

又也許,到時一出發,心情就已經不一樣,結果所謂的流浪跟靜修都變成最簡單的旅行。


哎,如果你自己一個去旅行,你會做什麼?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愛/受。

我有一位老師,很喜歡拆字。

耳濡目染之下,我也來玩玩好了。


愛。
愛是有心的。
有心的話就是愛。
有人把心給你,你接受了。
你又把你的心交給他,他又接受了。
互相交換了心,就叫相愛。
二人有心了,所以就開心,所以享受。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而是受。
別人拿走你的心,卻不把自己的心送給你,就受傷了。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而是受。
本來說好交換心的,拿走了你的心卻沒守承諾,就覺得受騙了。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而是受。
所以愛人的心不在了,就叫難受。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而是受。
愛的人把他的心都拿走了,就要承受。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而是受。
愛的人把本來送給你的心都分給了別人,受不了,卻選擇忍受。

愛。
愛是有心的。
沒有心的話就不是愛。
為什麼沒有心?
因為心死了。
變成受。
接受。

有心,就享受了,就開心了。
沒有心,覺得受傷了,愛騙了,再難受也要承受,選擇忍受也要得接受。

然後受驚受夠了,就會拿回自己的心,走,更愛自己。


怎麼啦?不錯吧?我有資格扮扮才女嗎?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延續「罷食大家樂」精神。

最近大家樂事件鬧得熱烘烘,全城搞個罷食行動,結果人民力量萬歲。
我於面書上被邀請了好幾次參加這活動,但我一次都沒有click 到 'I'm attending',不是因為我覺得行動不值得支持,而是我厭倦了面書上這些邀請。
我覺得'click' 只是一個表態,click 完也不代表會行動。沒click 也不代表不罷食,事實上我也很久沒幫襯大家樂了。

我回去了一個很熟悉的地方,舊居。
我跟林一峰林二汶是老街坊,雖然他們不認識我。那是一條現正買少見少的舊屋邨,幸運地政府沒打算拆卸,相反還會把它綠化。
舊屋邨的特色是多小店舖。我小時候已見慣見熟的小商店今天仍然存在。
然後我想,其實我們--我相信大部份香港人都是--從小就幫襯這些小商店,究竟從何時開始我們「被迫」要幫襯大連鎖式集團的店舖呢?
小時候,家人買報紙買雜誌是幫襯報紙檔;外出吃飯是去小型酒樓、大排檔、茶餐廳;買菜是到街市;買零食汽水到士多去;買醬油買米到雜貨店;買文具到文具店;買哥士的電線等到五金店等,從小已經是這樣生活,為何現在不可呢?
我們太習慣連鎖式集團的存在了。我也曾經「幼稚」過,覺得有大型商場好呀、住所樓下有百佳有七仔也很好,方便嘛。你想買的東西,去一去超級市場就行了,不用去完東家去西家。基本上你想買什麼,它們總可滿足你日常所需。
然後呢,不知不覺間那些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小商店已日漸消失。
茶餐廳變得少了,你們不覺得嗎?我覺啊,很多都變成連鎖式快餐店或連鎖式高級茶餐廳。當然領匯「功不可抹」囉。

茶餐廳本來就是奇妙的地方,它正正代表著香港的木土文化、本土的飲食文化。它們靈活多變,無論你想食粥、粉、麵或飯,茶餐廳都可滿足你。每一間賣的食物都大同小異,可是每一間的味道也不一樣。大部份茶餐廳的店面裡不是也有一個小廚房,專負責麵食的嗎?你知道嗎?從這個小廚房所處身的位置你就知道他們做的粵式或是潮式的粉麵啊。茶餐廳所包涵的是很深厚的香港本土文化底蘊,以及人情味。我去開的一間茶餐廳,食物不怎樣,可是跟樓面阿姐「有兩句」,每次見面都「阿姐」前「阿姐」後。我以前每天都幫襯同一間大家樂,那裡的員工就算認得也好,也不會這樣打招呼。真奇怪啊,這不是另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報紙檔呢?聽老師說,報紙檔的出現跟《南華早報》有密切的關係,而且他們大多依賴著酒樓而生存,然後連鎖式便利店的出現把這些報紙檔趕盡殺絕了。我家長期訂閱《蘋果日報》及《壹周刊》,不是跟壹傳媒訂,而是跟樓下的報紙檔訂。他們會每天都上門派報,幫襯得久了,有時忘記交月費,小老闆也不介意,也不會因為你未交錢而「暫停服務」。這一種講求互信的關係及人情味是便利店取代得到的嗎?

我覺得罷食大家樂這行為的確有意義,但我關心的出發點跟別人有些不同。大家出來行動是為勞工階層發聲,我不吃大家樂,不是因為大商家的剝削,而是我不想我的生活充滿著「大家樂」。我看見小時候的商店,也突然想到,其實我們的生活真的不用依賴連鎖式集團,我也不想這些小商店被大集團迫得生存不到因而消失--也已經消失得更多了。那些小商店的老闆、員工何嘗不需要生活?

為何不把「罷食大家樂」一直延續下去、延伸開去?不是完全不吃--事實上連鎖式的員工也需要生活--而是盡量少幫襯吧。可以選擇的話,何不幫襯報紙檔、小型酒樓、大排檔、茶餐廳、街市、士多、雜貨店、文具店、五金舖等多一些?不要等到這些東西消失後才懂得懷念懂得後悔懂得珍惜。


































你有多久沒見過這種雜貨店?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寫給十年前的你。

給十年前的你︰

今天早上我前往醫院途中的時候,決定寫一封信給十年前的你,即我自己。別問為何我會去醫院,這其實不是這封信的重點。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十年前的你,應該正在課堂中偷讀《Monster》。告訴你,你會在幾個月後就開始讀《蘇菲的世界》,而且欲罷不能。《蘇菲的世界》應該是第一本令你對哲學產生興趣的一本書,雖然你之前已開始受到科幻電影的薰陶。

現在的你剛開始喜歡一名男孩。之後這兩年你都一直喜歡著這男孩,而且從這個男孩開始,你喜歡的都是年紀比你少的男生。當然啦,對老師的崇拜除外。但我告訴你,你跟他的故事其實沒有開始。對啊,雖然你跟他身邊的人都彷彿感覺到你們之間好像有點什麼,連你自己也這樣認為,但你們到最後都沒有發生什麼。你傷心嗎?是有點失落,可是如果你仍記得的話,你之前亦喜歡另一個男孩,最終也是沒有開始啊。更重要的是,相比你之後所遇到的男孩,這個男孩已經算是你美好的回憶了,因為之後那個男孩,才是真正令你難過的人。說難過也夠奇怪,因為這感覺是很單方面的,他也可能不明白究竟他做了什麼事令你難過。其實到今天我也不肯定,究竟我跟他之間有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不,我們的確發生過什麼,但發生過什麼也不代表著什麼。你不明白嗎?不要緊,隔了很久之後你就會知道有發生過跟沒發生過也不重要,因為結果早已說明一切。之後你就會了解到,原來很多事情的表象都是不能相信的,如果一切都不確定的話,你就當是自己想得太多好了。以前你會認為,一個人說什麼不重要,最重要是他對你做過什麼。後來你就會知道,一個人的言與行其實同樣重要。

幾年後,你會失去很重要的人。當初你以為自己不傷心--確實事發時你的確沒感覺,但我告訴你啊,你的感覺足足遲了一年才到。一年後,你晚晚都在被窩中哭,然後每隔一陣子你就會夢到她,包括幾天前。那是你的嫲嫲。我知道啊,你曾經私下想過,如果有天你拍拖的話,就會帶男朋友給她看看,可惜這已變成一個遺憾。雖然曾經有一個人說,不如跟你去拜拜嫲嫲,但那個人都是說說而已,你記著不要當真啊--其實那個人說什麼你都不要當真,因為他是另一個令你難過的人。

但我寫這封信給你,不是想告訴你你的桃花有多不堪。我想跟你說的是另一些事。親人的離開是你控制不了,但有些事你總可以有話事權,學懂處理男女關係是其一,學懂把握機會是其二。十年前的你讀書毫不用功,這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知道你最終能升上大學,雖然過程是辛苦了點。放棄了某大的哲學系選擇修讀公共行政也是一個不錯的抉擇,當然這個選擇對於十年前的你來說是有點難以置信。但放心吧,你的成績不俗,如幾年前老師給你的評語般,你在你喜歡的科目上會發揮得很好。可是你從沒想到,真正的考驗不是學業。我希望你好好記住啊,從二零零七年開始,請你要不要放棄了任何一個機會。零七年的上半年,你不要拒絕一位前輩的建議啊。如果你拒絕的話,也不要放棄下半年的另一次機會,你要記住,其實那才是你想做的事。如果你仍然放棄了,也請你於來年的上半年,不要輕易放手,雖然我知道當時你很不快樂、健康得差,但也請你好好捱下去。如果你仍然放手,之後下半年,你要捉緊另一個機會,這已是你所能得到的最好機會了,如果你連這都錯過,我告訴你,你已沒有回頭路。人人都覺得你有智慧,分析能力很好,但原來當你要決定自身時是最不理智、最以感覺行先、極缺乏自信。如果你記得的話,幾年前已經有人告訴你,你的性格最終會害苦你自己。那個人,的確是先知。

如果問我有沒有後悔自己曾經做了不明智的決定、遇上不該遇到的人,我會答你沒有,雖然我有時會想,如果當年有人可以給我指引的話,也許今天我會過得不錯。這是我給你寫這封信的目的,當你遇到疑惑的事,把這信當作是錦囊,拿出來讀讀吧,我雖然不後悔我一手造成的局面,但我也希望你可以過得比我好,正如我也希望十年後的自己會給我寫一封信。也順便告訴你,十年前已抑鬱的你其實已經過得很快樂。也希望十年後的我會告訴我,十年後的我會比現在的我幸福快樂得多。

衷心希望你會過得很好很好。

十年後的你上。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十日
寫於世界還未末日、時光機仍未發明前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忠於自己,咩得就咩囉。

黃子華那句「忠於自己,咩得就咩啦」令我很depressed.
看完表演,我於討論區上遊走,看到其他人把這句演繹為「忠於自己,想做咩就做咩」。
可能「忠於自己」這四字,某程度上負載了一個很正面的意思,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生長於一個講求個人主義的社會裡,「忠於自己」被解釋「忠於自己的內心」--很老外的說法是follow your heart--變成你喜歡甚麼就做甚麼。

但「忠於自己」的另一意思是︰忠於自己的才能。你想做歌手,但沒有Eason Chan 的好嗓子,只有計數好這一項,你最終可能只成為一位會計師,或精算師。你可能想做漫畫家,但畫不到一手好畫、也創作不到好故事,但你電腦知識甚豐,結果你只能成為程式員。「咩得就咩」就是你生成這個樣子,就只能一直這樣子。勉強不來的,狗變不了鸚鵡,羊也變不了狗,我也變不了貓。就算你很想變,玩了九百七十六次帽子變法也好,也只會身不由己。
這是一場講夢想講理想破滅的表演。

年多前明珠台凌晨時段重播了一個講關於實踐理想的比賽節目,叫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對,這是一個關於跳舞的比賽。全美國熱愛跳舞的人士都踴躍參加,希望贏得比賽,證明自己亦希望得到認同--自己是個真正舞者: I really can dance. 節目說得上精彩,但我已忘記了冠軍是誰,卻念念不忘比賽初段的面試過程,因為一個中年男人。評審把關的有幾位資深舞者,其中一位是英國人。一個中年男人上台--說中年也應該深究,我只能肯定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年輕--評審一看就歎息「乜又係你呀?」可見這男子真的愛跳舞愛得發燒,更從評審的反應得知他跳得有多差。果然音樂一起,那男人跳得真的很遜,連門外漢都看得出他一丁點天份也沒有。跳完,英國人跟他說--非常英式的尖酸,但又很坦白的勸導--你不要再來比賽了,說真的,你一點天份也沒有。說完,台下有一女士大罵評審,說他不應該這樣說,他是一位有夢想的人,你怎可踐踏他?
那位女士就是中年男人的母親。
英國人跟她對罵起來,說「你不應該這樣鼓勵他,他本來一點天份也沒有,繼續跳是浪費時間,你這樣其實是害苦了他。」然後二人就夢想vs. 現實爭持了好一陣子。

忠於自己其實是叫你認清現實。

做不了導演做了經濟師還好、做不了作家做個保險從業員也好、做不了記者打份銀行工也好、做不了設計師開間漫畫店也好、做不了李嘉誠全職炒股也好,其實最慘是你什麼也不是,你只是一個普通到不得了的人,你什麼都做不了。十年前《拾下拾下》裡,子華說起李白的「天生我材」及李小龍的「一個人的責任在於忠實地發展潛能,完成自我。」其實已經叫你認命。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理想幻滅,而是幻滅之餘你終於認命想「忠於自己」,卻發現你的潛能就是你的無能,你一直在發展你的無能,而且「我知道我將來好唔掂呀,係呀喺好唔掂嗰方面我而家好掂呀」。

忠於自己,是否代表如果我是一條廢柴的話,無論怎努力都好都變不了搶手的煤炭,最終只能成為一條好成功的廢柴?

黃子華,你在度《娛樂圈血肉史II》中的「忠於自己,咩得就咩啦」時還記得你於《拾下拾下》中提到普通人的潛能可以等於無能嗎?10 年後的今天你說要忠於自己,你終於認命、認清自己只得楝篤笑這個浮能,所以可以「咩得就咩啦」,卻遺下了我這條無能的廢柴,連咩得都唔想咩囉。坦白說,我欣賞你坦白承認理想不達是現實、成功靠的是命運,但同時你也令我十分難過,因為說真的,我連忠於自己也不想。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給子華的情書。























身為黃子華的fans,我的確擔心今次的stand-up comedy「娛樂圈血肉史II」會不好看,因為上三次的表演著實令人失望。今次子華破天荒於紅館開show,舞台跟觀眾的距離遠了,人數又多了,互動情況該沒有於伊館開show 那麼好,加上開四面台,更令人怕冷場會更多。

誰知我錯了。
入場的全都是子華die hard fans,「回水」、「除褲」聲絡繹不絕,完全知道子華預計到我們會大叫「衰格」、「賤格」、「唔靚仔」,互動更是好得不得了。一直以來太多人大叫「回水」,於是約10 年前子華反擊/戲言︰「嚟啦,將你哋d 銀包掟上嚟。」10 年後居然成真,佢一叫,fans 立即附和,銀包整個拋到台上。這除了是子華show 第一次外,亦應該是香港史上第一次有觀眾把銀包掟上台送給表演者。

好看嗎?好看。子華事前應該做足功課,上幾次觀眾反應差皆因觀眾其實不喜歡他表演唱歌,所以今次歌唱得極少,他更明言︰「我唔係歌星,所以唔會唱歌。」感動嗎?至少我知道原來他真的有留意,亦在乎fans 們(亦是老闆們)的評語。連中場休息也沒有,頂多只得一分鐘喝水時間,這有助維持氣氛,亦反映了他的自信。兩個半小時不停說說說,真的不是易事。但也說實在,比起以前,這次的表演的確沒那麼精彩,論深度是差了點,可幸的是好笑依然--至少今次我笑得不勉強了。

當今世上,我似乎只迷戀一個人的才華,那個就是黃子華。這天他一出場,連台都未踏上,我再次深深被他吸引著。他提醒了我我喜歡那種男子︰我的確愛才,是十分鍾愛。那種才不是文學上、不是電影上、不是影像上、不是科學上... 我可能欣賞學識淵博的男人,但真正崇拜的是有智慧的男人--一個人的智慧跟他讀過多少書是沒有關係的。也許有很多人把自己隱藏,也許有智慧的人也很多,但似乎能夠深思著人生矛盾而又能把它一笑置之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喜劇或笑話的最高層次是笑中有淚、笑中帶點無奈、笑中帶著現實的痛,看到人生的荒謬、因為無能為力反抗於是把之轉化成笑話,這才是最高境界。黃子華所帶出的,不止是令你笑,而是在你笑之後會對人生作出一點點反思,因此他的楝篤笑是帶有哲理性,亦不會過時。今次今日重看10 年前的《拾下拾下》,便會發現他幾乎是個預言家,10 年前他所說的香港荒謬處,10 年後依然存在,而且加速惡化。這是他真正的才華所在,亦不是每個人都可做到。

今次他隱約提到究竟人有沒有自由這回事,這不是哲學形而上學中其中一個會思考的命題嗎?人究竟有沒有free will 呢?很多時你覺得自己有自由,你以為自己有自由去選擇,但原來有些事根本「唔到你揀」;你於檸檬茶跟奶茶中作出了選擇,你以為你有選擇的自由,卻沒從想過,你根本沒自由去選擇紅酒白蘭地香檳,因為那些選項根本不會出現在你的名單中,因為你根本買不起。人生究竟有沒有宿命呢?20 年前,子華說他很想成為一位演員,可惜沒人找他拍戲,所以他搞場stand-up comedy 出來宣佈他決定離開娛樂圈。因為楝篤笑的關係他紅了,終於一嚐所願。10 年前,他於台上說起了點點他拍電影的經歷、如何被人「搵笨」。到今年,他似乎發表了宣言︰他認命了,他的電影夢終於完了,他應該不會再拍電影了。我不知道其他觀眾有沒有認真聽到這一段話,還是當是一般「吹水」,我卻隱約感到為何今次節目名稱要跟他第一個表演相呼應︰其實他是再一次的宣佈--在心裡--他再次放棄當演員了,因為原來有些事你真的再努力都好也只是徒然。有些人老是以為自己的成功全建基於個人努力毅力意志等,但無視了命運的安排--子華想點出的就是「原來呢個世界真係有唔得呢樣嘢」。可是,你在這範疇失敗了,在另一方面卻會成功--他當不了有成就的演員,命運的安排加上他的努力及才華,他成為了香港楝篤笑的始祖、香港stand-up comedy 的icon。前無古人,後有來者都好都無法動搖他那穩如泰山的地位。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the social network




































Aaron Sorkin 真神。
電影一開首酒吧那一幕簡直是全片重點所在。由於節奏明快,那快如子彈的對白令我不知道究竟過了多久,我猜約五分鐘吧,卻已解釋了一切,包括點出(或引導你去想)故事以後的發展,Mark Zuckerberg 的性格及引起紛爭的因由。

the social network 的故事究竟有幾分真幾分假,坦白說,我不在乎。就算是Mark Zuckerberg 出自傳,也不見得會是百分百真實吧?所以電影好看就是了。這電影的吸引之處,就是Mark Zuckerberg 的性格描寫,因為寫得他很怪。這究竟是一個什麼人?他其實既不是毒,也不是宅;他人際關係不好,他說他不是asshole,可能吧,但他肯定是geek。故事明示暗示地說facebook 的誕生源於一個女人。真身Mark Zuckerberg 老早出來否認,說自己在創立facebook 時已有女朋友,亦非如電影所說中交女友有困難。的確,我也不認為Mark 因為「溝唔到女/俾女飛」而創立facebook。Mark 創立facebook 是因為他有種不認輸、不甘心的性格... 不,是討厭自己不被認同,也不是真的希望揚名立萬,也不是想名成利就。我甚至認為他並不是想do something big,也不認為他真心想做facebook,他只想要一種身份地位,他只想與別不同。或許,比起就當世界上最年輕的富豪,他更想成為Final Club 的會員--這是一種prestige,一種榮譽,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得不到的東西,他不會令其他人得不到,但卻有意或無意間、等時機到、「藉著醉酒加blogging」作出「報復」,對前女友如是、對孖仔(自我投射的某種假想敵)如是、對唯一的朋友亦如是。他擴展facebook,表面是因為前度的關係,實際上是他無法忍受被視為「普通人」、跟其他人沒兩樣的感覺。前度是一個指標,只因為身為波士頓大學生的她最(居然)看不起讀哈佛的他,因此他才(只)重視她的看法,這其實解釋了電影結局,首尾呼應。

他不是asshole,戲中asshole 自有其人,但他也不是正人君子。一直以來,facebook 的privacy 問題一直為人詬病,沒甚麼諷刺不過facebook 的起步點是由hacking、侵犯人私隱開始。Aaron Sorkin 的劇本其實沒有寫明Mark 剽竊他人意念寫成facebook,他只是利用電影中的兩單官司告訴觀眾他疑似剽竊,可是當大家都看到facebook 的前身由hacking 開始時,大家會相信Mark 是無辜嗎?(更甚的是,你會相信真身Mark 會重視facebook 私隱問題嗎?)這兩單官司互相交錯,劇本的時間概念非線性進行,一開始時根本分不了這是誰的官司,甚至以為是同一單案件。劇本結構寫得緊密,Aaron Sorkin 把很多事都寫得subtle,處處留下hints。沒有任何話外音,Mark 的思想行為大多由律師、原告及證人的回憶說出,他自己亦沒有太多辯護-他其實也從不說自己想什麼(他blogging 是另一回事,但觀眾不知他blog 了什麼),但因為劇本的舖陳,加上電影頭5 分鐘的對白,已令觀眾非常了解這一個人。David Fincher 執行得好,但Aaron Sorkin 才是真正靈魂。

最好看是Mark 跟(虛構)朋友Eduardo 的友誼,由朋友到拍檔再反目。說起朋友,根本Mark 是否真的當Eduardo 是朋友也存疑,又或者由Eduardo 收到Pheonix Club 的邀請信開始,他已覺得自己跟他不同路--本來他以為大家same grade,但原來朋友已經爬過他的頭了。當Sean Parker 出現時,他一度以為自己找到同道中人,理念相同喜歡cool 的東西,甚至視他為模範榜樣,因此也由得Sean 排擠Eduardo。他一直知道這些事,卻沒有出手相助。到最後,原來Sean 真的跟Eduardo 所說的沒兩樣時,他已經失去了朋友(Eduardo)及志同道合的人(Sean)。他的確不是asshole,但他沒有阻止自己成為asshole。





看完the social network,想起《告白》。《告白》說天才因為寂寞、因為想得到人注意而殺人;the social network 告訴你,寂寞跟希望自己與別不同亦可以令天才發達。Mark 沒有朋友,甚至需要上自己「發明」的facebook 去add friend,但原來他已經很正常。


在此多謝「荷里活電影手冊」送出的2 張優先場戲票,大家可以上facebook 留意及參予他們舉辦的電影優先場活動。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他不買身,他買子宮。

富豪二代找代母借肚生三胞胎,成為城中一時佳話。
性取向存疑加上潛心學佛的大哥,據稱是因為見老父很想抱男孫,於是就為表孝心,所以去美國找代母產子。
真是有趣的花邊新聞。

陰謀論點說,弟婦肚子再不「生性」,於非常努力日幹夜幹的情況下,總有一天會一索得男。如果仍然不行,現今醫術科技發達,想生兒子其實不是難事,不過徐碩士似乎想先奉行自然法則。一旦弟婦終於誕下兒子,而老爺恨孫恨到發燒的情況下,李氏皇朝的繼承人便呼之欲出,而自己因為膝下猶虛,自然容易勢力不再,為了自己日後福祉著想,話之自己有沒有妻房,總之有仔好辦事。

然後就是「盡孝心」了。這是令我最嘔心的說法,有人說,富豪二代這樣做都只是孝順而已。真奇怪,這樣說不就是把小生命當成禮物嗎?猶如見到一個畫面︰小孩子嚷著要玩具,然後大人為了安撫他情緒、希望他快樂,所以一次過送他三件禮物。小小人兒是名人後代,要找回自己出世時的新聞毫無難度,不知道他們長大後知道自己出世的因由,不是因為父母相愛的結果,而是因為那個有陽具崇拜的祖父渴望有慈菇椗的關係,究竟有何感想?「原來我出世係為咗氹阿爺開心,呢個就係我人生意義?原來自己出世係為咗幫助我老豆去取悅其他人?」我一向討厭有人當寵物是禮物送給人,例如有些情侶拍拖喜愛送貓狗給對方做禮物,但生命怎能是禮物呢?人憑什麼把別的生命送出去、給別人?這不代表你已當自己比這送出去的生命更高級,所以你有權控制他的生命他的命運嗎?但你憑什麼呢?雖然世界的確不公平,但眾生的價值皆平等呀。喂,你不是學佛的嗎?

當然其實問題的核心是道德問題。不育夫妻想生兒育女,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所出,最後借肚亦算是無可厚非,至少小孩子出世後都有一個完整家庭。但這明明是一個未婚、(應該)沒有對象的單身男人,他為了「盡孝」而找代母生子。出生於一個沒有「母親」的家庭中,小孩子應該如何自處呢?將來究竟如何跟他們解釋其母親在哪、是個什麼人、為什麼她不見了?難道用最老套的方法跟他們解釋︰「你哋係石頭爆出嚟嘅」的嗎?當道德哲學、社會學仍然在討論父母是否需要由一男一女擔當、男男或女女的家庭會否對小孩子的生長社化過程有不良影響而出現偏差時,富豪二代把這形而上問題再推深一層︰究竟單身男性找代母生子究竟會令小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他們成長中會否覺得自己跟其他小孩子不一樣?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不代表缺乏愛,但大家心裡都明白母愛,或母親之角色其實是難以取代。不過香港就是香港,居然有人覺得只要有錢就多多都可以生,有冇老母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呵,原來有奶就是娘,還可以有這一層意思的。香港的極端資本主義,萬歲!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千年女優






























今年8 月,今敏導演因癌病去世。英年早逝。
今敏遺作很少,電影不出四部,電視動畫更只得一套。
可是已經享負盛名。


今屆亞洲電影節反應很快,立即舉辦了今敏回顧展,我在他四部作品中選了這一部入戲院重溫。因為帶有David Lynch 影子的Perfect Blue 太沉重、Tokyo Godfather 太四平八穩、影響InceptionPaparika 的結局未免玩得太大,而《千年女優》卻細緻感人。

關於那些現實與回憶交錯的片段、跳躍式的空間接駁不說了。也記得曾經在網上讀到,《千》中女主角拍過的電影,都可以找到reference,例如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及最為明顯的《哥斯拉》。我不熟日本老電影,不肯定這個說法,但如果是真的話,對於日本戲迷來說應該會看得更有味道。

《千》這電影吸引著我的原因,是女主角那段似有還無、卻愛足一生一世的愛情。少女愛上一個她不認識的「危險人物」,為他執迷一世,其實並不算是新調子,甚至有點傻。但劇本最聰明的地方是,把女主角對神秘的他產生感情的背景設為動盪時期的近代日本,可是還不夠,這些感情及情節再化成女主角所有拍過的電影中,而這些電影故事背景遠至日本古代(鎌倉時代或戰國時代?)近到美國可登月的現代,於是女主角在戲內戲外一直重覆又重覆為了一個承諾而去追尋那一個他,追了差不多一千年。這種安排令到人覺得,這段感情維持了不止女主角的一生,而是橫跨了好幾個世紀大時代。歷史洪流中的愛情,特別盪氣迴腸。就像輪迴轉世般,經過百世、歷盡百個身份都好,她猶如中了那個亡靈的咀咒一樣,千年之中永遠浴於永恆愛火,可是無論花掉多少個一生,她也永遠追不到他。這樣處理主角的一段愛情,用「電影故事」把之時間長度幾乎無限延伸,就算不是電影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罕有的編寫方法。真的十分創新。

我坐在戲院中,看著銀幕,見證著女主角一直追著那個他、一直在跑,居然想哭,這感覺是第一次看時沒有的。究竟一個人要愛到有幾深,才可以這樣鍥而不捨?她跑到北海道去那一幕,把電影的氣氛、觀眾的情緒推到高潮。






表面上是一個愛情故事,骨子裡說的卻是「追尋」。女孩窮盡一生去追尋愛的人,可是到最後「追尋」本身卻變成目的。沒有人知道那條鎖匙究竟有何重要,沒有人知道那條鎖匙究竟能開啟什麼,包括女主角在內。可是在追尋過程中,鎖匙的意義卻不同了。本來是謎樣男子的附屬物,卻變成女主角的附屬物,女孩付予這鎖匙新的意義︰這鎖匙能開啟的,是她對這個男人的回憶,更甚的是,是追尋的回憶。鎖匙是她追尋的原因,及證據。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愛過,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年輕過,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存在過,也許追尋這過程令她感覺到希望和愛。原來,反過來看,是鎖匙所證明的追尋把她定義、賜予她人生意義。

因為我說過《告白》沒啥新意又不好看,所以今次男伴以其人之道報復說︰「咁《千年女優》講d 嘢其實其他戲都有講過啦。」「係,但盪氣回腸唔係人人都拍得出喎。」

如此有天份的導演卻早早去世,真可惜。的確是影迷的損失。

後記︰事後想起女主角最後說的一句話,中跟英的翻譯也有所不同。英 "After all, it's the chasing after him I really love." ,繁體版譯為「或許... 我喜歡的是不斷在追尋他的自己」。希望懂日文的人可以告訴我原意是什麼。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There's no fresh start. Lives carry on.

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

夏天時望冬天,因為夏天我的皮膚通常都很差。
冬天來了,我又望夏天,因為我家冬天比街還要冷。這兩天東北季候風來時,我家的門窗已經奏起嗚嗚嗚的交響樂,唔凍死都已經嚇死。
但更甚的是,冬天人更抑鬱。其實夏天已經夠抑鬱了,所以幾乎肯定,冬天會更嚴重。
中國人喜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有誰不想要新開始?但我卻極討厭春天--而其實我懷疑沒多少香港人會喜歡春天。不知道長大了是否比童年時敏銳,總覺得以前的春天濕氣沒那麼重。
如果要說每一年都有新開始的話,我老是覺得那應該是秋天,而不是春天。
不是嗎?幼稚園開始到大學,每個學生的新開始都是9 月。
所謂新年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有什麼意義?還不是逗逗利是,放放假而已。
小朋友的生活重心就是上學,每一年的開學日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原本是三年級的,可是這個九月開始,就是四年級了。於這一個月份中轉變身份,新的書包、新的校服、新的筆袋、新的書本等、新的學號、新的班房、新的座位,都代表著一個新開始。
對於不少人來說,這個「曆法」行之有效至少廿年。或者到了出來社會做事後,才重新適應「一年之計在於春」。可憐是,當一年之計真的在於春時,你發現所謂新一年也不外如是,因為一年過去了,不代表有新開始。你可能仍然打著同一份工、仍然在同一崗位上、人工仍然一樣少、老闆仍然一樣討厭、同事仍然一樣三八。順利的仍然順利,頹廢的仍然喪頹。你的狀況不會因為春天來了而有所改變。不同於讀書時,你不會因為新一年來了而自動升呢。以前的新一年,你會感到refresh。現在,卻感到decay。

Tell me,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really be far behind?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寂寞/影碟/政治劇。

對,是有點瘋狂。擁有原裝英文版小說還不夠,還要讀讀張南峰譯的中文版《好的,首相》。

有時我是覺得自己有點孤獨,自己讀的看的聽的找不到同道中人。可是有時遇到,又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有時會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想法,但當發現有人說的跟自己差不多時,又會感到有點厭惡。孤高,不是一件好事。日前,我跟男伴說,我欣賞懂得欣賞Yes, (Prime) MinisterMad Men 的人,是有點自負,因為我覺得懂得欣賞這些的人,特別是後者,都是高品味的人。說到底,無非自認眼光好而已。但究竟是個人問題,還是人人如此?多年前,我想有10 年多吧,芝see 菇bi 於商台節目中說過,她覺得自己走得前,有時是太前,所以有點寂寞。她發現了一部很好看很好笑的西劇(從沒開名,但應該是Mr. Bean),不時跟身邊的人分享,可惜找不到知音人。然後那劇在香港紅起來了,變成朋友紛紛向她介紹,但她對那劇的熱情已不大如前,甚至已經轉投其他節目懷抱。我想,今時今日的卓韻芝也可能忘記她曾經擁有的寂寞吧,但我卻一直不能忘記她那番說話。

而其實,我想,大部份人都是如此吧。遇到知音人談何容易?遇到了又不一定可以成為朋友,畢竟性格可以南轅北轍,你跟他只不過剛巧品味相同而已,不保證可以互相溝通。寂寞,其實是人生一部份。

近年影碟買得很少很少,住在小小窩居,沒資格擁有太多身外物,加上年少時已買得太多,quota 已用盡。遇到經典電影的廉價影碟還是會毫不猶疑地買下來,除此之外,幾乎所有電影不是線上觀看就是購票入場,可是有些影碟還是希望可以收藏下來。一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box set,已經收到了;二是恨了幾年的The West Wing 全套;三是Mad Men《廣告狂人》。雖說Mad Men 各方面水平極高,但其實The West Wing 真的一點也不輸蝕,Aaron Sorkin 操刀是信心保證,拍攝上亦十分精彩,例如以下這一個長鏡頭,在其他劇集中應該很少有︰




The West Wing 其中一個好看的地方就是那條又長又曲折又可以通往各個辦公室的走廊,幾乎每集都出現,在白宮裡工作的人常在走廊中穿插,匯報著不同範疇的國家大小事。總之,一條走廊就令你理解到美國(虛構)國情,非常精彩(當然,暗中宣揚大美國主義是此劇一大缺點)。The West Wing 於香港的知名度不算低,受歡迎程度卻比不起其他美劇,無他,政治劇應該不是大部份香港人的那杯茶。雖說文戲極多,但The West Wing 的節奏其實是很快的,畢竟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要deal with 的不止內政,州與州之間、黨與黨之間已經夠煩,中期選舉、總統大選,還要應付民間組織,此外又要處理以巴之爭等國際事務。我有時會想,不知香港何時才擺脫猶如大陸《康熙皇朝》這種宮廷片(侮辱了,大陸拍這種片其實拍得很好看),而拍得出一部像The West Wing,或Yes (Prime) Minister 甚至日本Change 之類關於政治的劇?如果直接把香港扭曲的政治生態拍出來,我敢說一定非常好看。不如直接叫《上亞厘畢道》Upper Albert Road,好嗎?看看這照片,不是很有「禮賓府群英」feel 嗎?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回歸/尋找。
























那一天的清水灣令我想起墾丁的龍磐公園。
我站山邊很久很久,吹著猶如冷氣般的涼風。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每一次看到這種風景時究竟內心的異樣感覺是什麼︰
我猶如站在世界的邊境,或盡頭,感覺踏前多一步,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
這種感覺很超現實,卻很貼近真實。
每次我總是在想,踏出這一步吧,從現實走進真實去。
只有離開現實,才可看到世界的真象。
只有踏出這一步,人才可回到最初的模樣,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























原來太平洋也不比南中國海藍。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Mad Men-mad
















完了。Mad Men Season 4 完了。我失落得很‧要‧命。
我從沒試過為一套劇牽腸掛肚。每個星期日我就上網download 最新一集的Mad Men,寧願當苦練listening 也不想苦苦等候字幕版。等到有字幕版又再看多一次。每次一看完立即上網再看recap、上youtube 找片、甚至上facebook fan page 看其他人留言。每一集的Mad Men 都我在我腦中縈繞三數天,每一次我都驚嘆這劇的出色之處︰對白、服裝、演技、場面調度、資料搜集、故事深度、美指、場景設計等等等等。Mad Men 《廣告狂人》肯定是我近年看過最出色的美劇(或許是我出生至今看過最好的美劇),任何細節都照顧得很週到,看得出製作非常認真。沒有特技及誇張到不得了的劇情,Mad Men 是很subtle 的,卻「越嗒越有味」,絕對比大部份美劇更耐看,而且更有內涵。如果要用一句概括之的話,就是「低調但精彩」。

看了四季,不知道是否太遲,我終於對男主角產生認同,我對他有sympathy 了。他不是壞男人,他只是有苦衷。我開始覺得他像希臘神話悲劇中的英雄人物-雖然表面上是一位成功人士,甚至乎是個混蛋,但我們知道他自有他宿命似的困境,無法擺脫,暗中影響他的人生。就算於今季中出奇地有happy ending,卻處處暗示了他這一生都得不到他所追尋的快樂,及真正的自己。這劇雖然反映出60 年代的社會氣氛及現象,但到頭來最終關心的問題只得一個,就是男主角Don Draper 如何擺脫身份問題舒服地忠於自己。

"There's no fresh start. Lives carry on!" 這一句說話是劇中Betty 現任丈夫對Betty 所說的話,但何嘗不是點出Don Draper 一直以來的處境問題?我真的覺得劇本寫得很聰明。

今季我非常喜歡的兩幕︰








今季某幾集的ending 也拍得很好,可惜youtube 沒片。
唉,我要等到下年才可看到Season 5,希望出色依然。

延伸閱讀︰Mad Men 廣告狂人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告白
























近來我最想看的電影是《告白》。本來可看優先場,但因為時間不許可,變成要等到星期六自費入場。吸引我的不是原著小說,事實上我也不太熱衷於讀小說,也不是因為電影角逐來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是《告白》的trailer 太吸引了,因為剪得實在太「新世紀福音戰士」︰古典樂、eye catch、心理精神分析等,實在充滿了EVA 影子,因此吸引了我這個EVA 粉絲入場。

結果呢?我失望了。失望不是因為它不像EVA-我也沒笨得希望它會像EVA。電影很差嗎?不是。只是實在沒有外間說得那麼好。它的缺點太顯眼,差點掩蓋了其他優點。

缺點是什麼?敗在導演的MV 拍攝技巧。108 分鐘,我不覺得我在看電影,我覺得我在看108 分鐘的MV。畫面的確拍得「華麗」,特別是結局的爆炸,根本跟那些落重本的MV 沒兩樣。導演刻意營造電影陰暗氣氛,其實這不算錯,我相信很多導演拍電影時都會很落力地營造氣氛,但是太著跡了,老是在拍天空,是拍不知道是加了filter 還是用了CG 的天空。說實在,太假。太多慢鏡,剪得太碎,密集式的背景音樂,也有太多畫外音。108 分鐘,都是這樣子,難道不可以有一些留白,讓人靜下來的地方嗎?有時候less is more,不是嗎?我實在覺得,電影最大敗筆,是不少人喜歡的導演中島哲也。

但電影是否一無是處呢?也不是。松隆子雖說是女主角,但戲份比想像中少,可是實在演得好,特別是最後一幕,令人有驚喜。真正擔正的反而是兩個十多歲小演員,與及其他學生。
木村佳乃嗎?我完全不認得她了。

此外故事的確「玩得幾盡」,我認為故事本身救了中島哲也。因為扭橋了,情節上有點意想不到,所以不會太悶。但坦白說,我也不明白故事本身有何出色之處,難道就是「良心崩壞」嗎?電影看完,我問男伴究竟此戲想表達什麼?是生命誠可貴嗎?還是回歸精神分析︰人之所以殺人,是因為跟他童年有關、是因為他有孌母情意結、是因為他想有人關心自己、是因為他寂寞、是因為他一直被人欺負?這些不是很老掉了牙嗎?也許正如楊德昌的《恐怖份子》般,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恐怖份子,只要他遇上一些他承受不了的狀況,就會做出不可挽回的事,可是楊德昌的確表達得高明得太多(對不起,搬出楊德昌可能是侮辱了大師)。去到結局,按原著小說,那句「玩你咋」是不存在的,那麼故事本身說的是一個完全復仇的故事,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其實也只想寫一個嘩眾取寵、引起爭議、大家都猜不到的故事而已,內涵嗎?反省嗎?對不起,從缺。況且「我要你嘗到失去至親的滋味」、「要你親嚐惡果」也不是什麼新奇的復仇意念。至於電影為什麼要加上「玩你咋」?中島可能不想結局太黑暗,令人覺得爆炸從沒發生?還是他想引入開放式結局,引起觀眾的討論?是的話,也很無謂,因為這電影,根本什麼也沒說。

這時,我倒寧願看到TVB 式的老套戇居結局︰冤冤相報何時了?寬恕才是王道,至少我放過你等於放過自己。對,很戇居的想法,但至少正面。到最後,松隆子終於報仇了,又如何?故事除了扭橋外,究竟有何可取之處?說玩得盡,我想起上年園子溫的《愛之剝脫》,這電影玩得更放、更盡、更具爭議性、更見血腥,可是卻比《告白》有內涵、有深度、也正面得多。

我覺得trailer 比電影好看。我不是說電影很差,只是實在沒有其他人說得那麼好。外間一致激讚,我想到是因為現世代人們喜歡強勁的視覺效果,以及喜歡自己猜想不到的結局。我不質疑中島哲也MV 式技巧的水平,我只覺得電影語言除了花巧的視效外,還包括很多。





現在,我終於可以一心一意等Social Network

-----------------------------------------------------------------------------

暫存在我家的小說。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三千大千世界/我。

究竟在另一些平行宇宙裡,我是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世界又是哪種模樣?
究竟在哪一個時刻我做了哪一個決定而衍生出這一個平行宇宙令到這一個我生存於這一個空間裡?
究竟這一個平行宇宙中的我,相比其他平行宇宙的我,是已經活得比較好、還是活得比較差?
究竟所有的我都聚集於一起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我跟其他的我有分別嗎?留著一樣的髮型嗎?喜歡同一種衣著風格嗎?思想一樣虛無嗎?性格一樣沉靜嗎?聲音一樣嗎?興趣一樣嗎?我還是女性嗎?我還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嗎?我會如何想其他的我?其他的我又如何看待這個我?我跟其他的我還可以稱之為「我們」嗎?還是要稱為「我」?
究竟在其他的平行宇宙裡,其他的我還會遇到我於這個宇宙中認識的(其他)人嗎?會跟他們發展出同樣的關係嗎?
如果其他平行宇宙裡的一切,除了有另一個我外,其結構、法則、運行模式、內裡所存在的物種、哲學思潮、常識、知識、甚至邏輯等就跟我這個宇宙完全不同,那麼另一個我還憑什麼可以稱之為「另一個我」?
究竟要達到哪些標準、或規範,「另一個我」才可以被稱為跟這個我有關係?
究竟要達到哪些標準、或規範,「另一個我」才可以被視為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諗唔明。

香檳呢單case 真係可以引發無張思潮。


呢單話奇唔奇的「普通襲擊案」令我諗起幾條問題︰
1. 見到千fa 演唱會慶功開香檳,d 泡整濕自己隻手,佢算唔算自殺?
2. 中聯辦個保安使唔使驗傷claim 工傷?
3. 究竟香檳係一門咩武器?
4. 慶祝用紅酒會唔會好d?
5. d 泡向上噴再下墮沾濕了中聯辦個保安,呢單「普通襲擊」案地心吸力算唔算幫兇?使唔使拉埋佢?
6. 一旦證實地心吸力係幫兇,警方點拉人?

係咁架啦,有幾奇?

開香檳係刑事罪行有咩咁奇?用大聲公係襲警添啦。
好出奇咩?呢度係香港吖嘛。你估仲係英屬香港咩?而家係中國香港呀。越來越似大陸係一定架啦,唔係點証明俾人睇大陸已經收番香港呀?CNN 真大驚小怪,我哋大國勃起呀,好心CNN 認識下我哋偉大中國d 國情先好出新聞啦。劉曉波只不過寫咗篇文重申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都要坐11 年啦,香港人用香檳顏射中聯辦保安直情要打靶添啦,而家拉完你你都冇神秘失蹤到仲可以接受記者訪問,直情要多謝黨多謝國啦,你仲嘈嘈嘈嘈乜啫。




















呢d 直情係犯罪現場,仲要係有組織性犯罪添啦,咁你明白點解港台要俾人陰乾啦!




先旨聲明,你哋d 鍾意飲champagne d 法國仔,咪鬼嚟香港呀。陣間你一開香檳我報警架!香港係紅酒港呀,唔係香檳港呀,你一係嚟香港開紅酒啦,咁就吹你唔脹喇,我相信ngon ping san luk ling 仲好歡迎你添。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Recently watching

The Big Bang Theory.

花了一點功夫才看到的美帝電視劇,據說是繼Friends 最受歡迎的sit-com.







































外國這陣子蠻流行這種關於'geek' 的劇集。
大陸譯《生活大爆炸》,我倒比較喜歡台灣譯名《宅男行不行》。
香港好像還沒有太多人看(但肯定比Mad Men 多)。
其實蠻好笑的,香港免費電視台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播這種sit-com 了,倒是一面倒地播reality show及talent show.... 而其實America's Got Talent 也不大好看。
雖然,好似,有播Everybody Hates Chris,但我卻不太喜歡。
這劇沒理由沒電視台買入吧?
一星期讓觀眾輕輕鬆鬆20 分鐘也不為過啊!




美國已播到第4 季了。
即管看看電視台有沒有這眼光把劇買入吧。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From Eric Hoffer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absolute power and absolute faith: a demand for absolute obedience, a readiness to attempt the impossible, a bias for simple solutionsto cut the knot rather than unravel it, the viewing of compromise as surrender. Both absolute power and absolute faith are instruments of dehumanization. Hence, absolute faith corrupts as absolutely as absolute power.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

這個星期我寫了篇日記,但一直沒有完成所以沒貼出來。
是關於虛無主義的。

然後就看到令我震撼的新聞。
一個男子吞槍自殺,留下1905 頁的遺書

這個人,用了5 年時間,研究上帝、虛無主義、猶太主義、尼采、自由、社會生物學等等,把它寫成一本書後,就自殺了。

那接近2000 頁的遺書,太沉重,我沒有翻開來看。據說他自殺的原因是為了實驗虛無主義,他母親說他完成這書後感到很高興,沒想到他自殺。5 年,他是決心尋死。他的死不是一時衝動,是經過多重思考、多番閱讀後所得出來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是帶有學術性。我甚至乎感到他扣下扳機的一剎那內心是十分平靜,可能還帶著微笑。他的死不是控訴、也不是因為不快樂、也不是發傻。

我看到這篇新聞前數小時,正跟男伴說起「一個人不能陷入虛無主義裡,因為很容易會死」。這個男人,寫的幾十、幾百萬字我沒有看,有人認為他想歪了,我卻感到我明白他想什麼,我甚至很明白為什麼他會自殺、知道他究竟看到了什麼。那是一些擁護道德、精神及宗教力量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的一回事。我想起日前有位老師說了於別人眼中很政治不正確的一番話︰「自殺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如果一個人他真的十分清楚自己自殺的原因,那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又或許如卡繆所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

書的最後,他引用了Douglas Hofstadter's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內裡一段作總結︰
The student Doko came to a Zen master, and said: “I am seeking the truth. In what state of mind should I train myself, so as to find it?”
Said the master, “There is no mind, so you cannot put it in any state. There is no truth, so you cannot train yourself for it.”
“If there is no mind to train, and no truth to find, why do you have these monks gather before you every day to study Zen and train themselves for this study?”
“But I haven’t an inch of room here,” said the master, “so how could the monks gather? I have no tongue, so how could I call them together or teach them?”
“Oh, how can you lie like this?” asked Doko.
“But if I have no tongue to talk to others, how can I lie to you?” asked the master.
Then Doko said sadly, “I cannot follow you. I cannot understand you.”
“I cannot understand myself,” said the master.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嗶嗶嗶嗶嗶嗶嗶

最近網上最HIT 的應該是這首歌。




一開始先給你唱廣東話,完全唔啱音,用詞地道,連「老母」都填上,正到咁,真係俾佢吹到嗶一聲!

謝金燕的父親是台灣著名主持人豬亮哥,她及她老爸的故事倒豐富了,大概是可以接受沈春華的深度訪談那一種。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Yes Prime Minister

1980 年的英國sit-com,千禧年初終於出dvd,2010 我才看。足足遲了三十年,點知仍然笑到pk。高質sit-com,盡見英國佬玩弄文字的幽默、玩手段、處處自嘲英國如何受制於美國,well 其實它嘲諷一切。當年明珠台曾經轉播,還幫改了個抵死中文名《首相你想點》。於2004年的時候,Yes Prime Minister 在英國最佳情景喜劇的投票中排第六,可見這劇長青不死。










究竟身為PM 要做d 咩?

"That's lot of things people want you to do, and a lot of things you should do, and there's a number of things you can do, but there's very few things you have to do."

On readers of newspapers:

Hacker: Don't tell me about the press. I know exactly who reads the papers: the Daily Mirror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y run the country; The Guardian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y ought to run the country; The Times is read by people who actually do run the country; the Daily Mail is read by the wives of the people who run the country; the Financial Times is read by people who own the country; The Morning Star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the country ought to be run by another country; and The Daily Telegraph is read by people who think it is.
Sir Humphrey: Prime Minister, what about the people who read The Sun?
Bernard: Sun readers don't care who runs the country, as long as she's got big tits.

What can I say? It's really brilliant!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Mad Men 廣告狂人

終於忍不住,還是要寫下來。
我一直懷疑,究竟香港有幾多人有看過Mad Men
上forum,討論美劇的人從來不說它;search blog,會寫它的人又少之又少,Mad Men 有這麼不受歡迎嗎?它可是連續三年奪得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Television Series - Drama 及Emmys for Outstanding Drama Series 的電視劇集啊!

認識Mad Men,源自蔡瀾。蔡san 很久以前於《壹周刊》專欄中介紹Mad Men,主要講第一季第一集,為什麼呢?當時香港的電視劇集的尺度越收越窄,節目內容講求他媽的政治正確,從來不重視「史實」。說「史實」,未免有點跨張,但香港的白痴電視劇集卻是嚴重淨化、充滿潔癖,完全不能反映現實。古惑仔不講粗口、黑社會不抽煙,比現實中的中學生更乖巧,你相信嗎?回想90 年代時,電視劇集罵「仆街」絕不留口、《大時代》中丁氏四兄弟總煙不離手,然後不知不覺中,電視劇集卻越來越乾淨,容不下現實中的一粒塵埃,這種電視劇集有什麼好看?去死吧!Mad Men 卻相反,這是一套但求盡力重現六十年代美國的劇集,那是一個連醫生都抽煙、女性主義仍未抬頭、黑人仍然被稱為Negro 的年代,「政治不正確」?去死吧!那個年代的美國,的確是政治不正確啊!Mad Men 就是話之愚昧的人的不滿及投訴,amc 也深明什麼才是好的劇集,所以4 個seasons 以來,一如以往。就算看到對「政治正確」有些微fine tune,卻不是因為向觀眾及評論低頭,而是配合當時美國的慢慢轉變而寫成。反映現實的,還不止於此,Mad Men 中的Mad 就是指Madison Avenue,廣告公司雲集的英雄地,劇集中出現的客戶是真實存在,Lucky Strike、Pepsi、Pan American、Mountain Dew、Playtex、London Fog 等間間有頭有面(究竟amc 有沒有向這些公司收取廣告費就不得而知,當然除了泛美吧),而不是老作出來的,加添幾分真實感。

Mad Men 好看嗎?Mad Men 一點都不刺激,不見得集集有高潮,有時節奏緩慢,但我倒是認為劇本寫得實在好。除了反映當時White men dominated 的美國、劇情配合美國大事背景外,對白上還寫了點點做人、做事的智慧,不是那些三毫子悶得掉牙那種大道理,而是"You w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Stop dressing like a little girl" 這種已被人遺忘卻又有用的小智慧。已很久沒有在美劇中看到"Only boring people are bored" 這種滿有智慧的對白,一般劇集只說love love love,或扭橋扭到頸都斷,你悶不悶?我悶得很。Mad Men 的人物描寫也滿有意思,例如Betty 是一位美麗、優雅、很有家教、修人類學又有品味的太太,家有黑人傭工,她會教兒子不可指令傭人工作,對傭人態度也好,卻同一時間認為民權法不應通過。每次我一想起這例子就覺得很有趣,看似開明的人,骨子裡卻很保守。Don Draper 外遇不斷,卻從不會搭上公司的女孩(這應該是在寫一個非常hidden 的規則吧,就是「響度食就唔好響度痾」),這個男主角是你看足4 季,知道他的秘密也未必清楚了解他的性格。也寫風水輪流轉,一向專業的Joan 於season 2 教訓其他秘書"There's a place to cry - your apartment" 後,season 3 卻被空降的英國佬嘲諷一輪後還送上一句「希望你唔好喊」,侮辱之極;以前被自己炒了的秘書日後卻變成上司太太;以前工作上的競爭對手今日變成自己的下屬;老外也跟你說世事常變,以前風光,日後總有事會令你難堪。Well, that's life.

更有趣的是,我覺得片中沒有一位主角討人歡喜,因為no one's perfect,總有黑暗一面給你看看,這很現實啊!亦大致跟其他劇集有所不同吧!比較令人有好感的就是充滿女人味的Joan 了,美貌與智慧並重,懂得利用自己性感,卻不會踩過界,雖然她骨子裡應該是個racist.

可惜飾演Joan 的Christina Hendricks 因為Mad Men 而紅起來,然後剛辭退了,回英國拍劇去。沒有Joan,希望Mad Men 不會失色太多。



我很久沒有追美劇了,對上一次看足一整套的已經是The West Wing,那些盛極一時Prison Break, Flashforward, LostDesperate Housewives, House..... blah blah blah,都是看過一陣子之後就放棄了,唯獨Mad Men。我覺得Mad Men 於香港被冷落,不過啊, 以Mad Men 這種節奏慢、沒有動作場面、沒扭橋的美劇於香港來說,應該算是比較冷門及小眾的吧?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近來的歌。

人心肉造(做?),我卻越來越鐵石心腸。以前求求其其一首歌,只要旋律不錯歌詞不俗就可以日夜狂loop,近年卻不行了,沒有多少首歌可以打動自己,也覺得近來的歌沒有一首動聽。上一次令我覺得驚天地泣鬼神的歌曲已經是Juno 的《弱水三千》,當然方大同是賣飛佛,Ivana 也不錯,但這陣子方大同不知去了哪裡,Ivana 的《柯迪夫》我沒什感覺,連我最愛的臣,那首跟露雲娜 (唔係周秀娜,ok?)《講男講女》我也覺得普普的說。

可是最近有一首歌,旋轉很簡單,我卻覺得很耐聽,就是《LOVE!》。




旋轉跟歌詞都很簡單,可是聽起來卻很有味道。總對這一類曲風情有獨鍾,有時喜歡人及事,總是有跡可尋。品味沒分好壞,卻真的很難改變。

之前貼了《離島》,是林一峰的曲,其實我不覺得動聽,只是覺得歌詞很自己而已。

田馥甄solo 了,總覺得她的聲音一直於S.H.E 中被掩沒,可能因為跟Selina 太像,又沒有Ella 的那麼好辨認,這次終於可以很清楚聽出Hebe 真正的聲音。

不知不覺,S.H.E 已經出道差不多10 年了,我仍然覺得他們最動聽的是這首。




每次一聽到這歌,總會忍不住唱起來。
一首歌記載著那一段青蔥歲月、記錄著人生中的一段不能忘懷的小插曲。
青春,果然令人懷念。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我疏離得很舒服 不想治療



我覺得這樣的距離很好 就隔著一片海互不打擾
我是一座離島 人海邊的離島 世界和我禮貌微笑

不擔心我這島居民太少 人口的密度就這樣剛好
我是座小小島裝不下大煩惱 觀光客們下回請早

怎麼會這樣 我也不知道
謝謝誰為我祈禱 可是我並不困擾
誰能夠決定誰 怎樣最好
我疏離得很舒服 不想治療

這種距離對大家都好 就隔著一片海互相遠眺
我是一座離島 人海邊的離島 世界和我都不無聊

怎麼會這樣 我也不知道
謝謝誰為我祈禱 可是我並不困擾
不擔心我這島 居民太少
來過的朋友們 都住下了

我是座小小島 容易滿足的小島
懂的人懂得就好
我是座小小島 心滿意足的小島
我愛的人愛我就好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厭倦一切。

I know people say life goes on, and it does, and no one tells you that’s not a good thing. Why is that ?

悶。

Only boring people get bored.

終於都搵到人同我一樣想法。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Utopia.

The Greeks had two meanings for it: 'Eu-topos' meaning 'the good place' and 'ou-topos' meaning 'the place that cannot be'.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如有雷同,實屬...

可能我被"Inception" 了,總覺得兩者的副歌好像...
可能我想多了吧。




今敏1998 年的成名作《Perfect Blue》,少女團體Cham 的歌。



郭書瑤新歌《HONEY》。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還是個孩子。

























本來生長於一個生活無憂的中產家庭,明明應該還在跟母親撒嬌、另一邊廂跟同學朋友快快樂樂地說說笑,最大的煩惱可能只是怕自己考試成績不夠上一次好,突然間發生巨變,這個眉清目秀的少女就變成一家之長。她,只得十五歲。

十五歲還是個孩子,數字上看只差三年就是成人,但過了18 歲很久的你們,你們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嗎?

有人說,希望她加油,好好照顧自己及弟弟,說得太樂觀太積極太官腔太事不關己。這擔子對十五歲的她來說既殘忍又太沉重。她是受害者,她親身經歷了一場槍戰,死裡逃生,她十分需要安慰。她需要人照顧,心靈上的、生活上的,她需要一個令她有安全感的依靠,需要一個當她迷茫時、困惑時指引她要怎樣做的明燈。但她失去了,她的依靠變成自己的一雙小手。雖說成長是殘酷,但這樣迫她一夜之間變大人,是過於殘酷、是本來就不必要的殘酷。她的心從此就多了一個洞、失去部份靈魂,往後遇上再好的事,她也無法像以前笑得那麼天真燦爛。有些傷口是時間癒合不了,有些事一旦被毀就永遠無法再修復。

出事後她躺在醫院的床上說想見到爸爸媽媽,說完忍著不哭,眼淚卻一直在眼眶中打轉。她為什麼想哭?可能她驚魂未定,很想爸媽邊掃她肩膀邊安慰地說「傻女,冇事喇,細佬等梗我哋番去」,又或者她久不見父母,就早預計到,槍手於車內開出第一槍開始,自己已經變成了孤兒。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那一隻手。

不想討論責任誰負,只想說說身為電視機前看著直播的香港人究竟有什麼感受。

怎接受呢?
一整個下午我都看到康泰領隊謝廷駿及那位十四歲的少女梁頌儀不時掀起窗簾看看車外情況,梁小妹妹更用手指敲打車窗.... 單單這一個行為,你就知道她在車上很悶很無聊,更感到她稚氣未脫,其實還是個小孩子。因為這一個很生活化的行為,就算隔著一個海、一個電視屏幕,令人感覺到他們的生命氣息、他們是真正活生生的一個人。

然後呢,2 個小時內你就見到明明還活著、好端端的人,已經變成沒有生命的.... 屍體。
看著電視,大家焦急,明明可以很快就救到人了,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造成八人傷亡。
我們只能對著電視機,無能為力。

本來被扣上手扣於車門前的謝廷駿,身體倒在車門前,菲律賓的SWAT 用鎚子打破車門,他已動也不動...
然後梁妹妹呢?找不到。
只見突然車內發出連環槍聲,其中一塊窗簾都斷了,看到窗邊的兩個身影,沒有動靜、反應。
就算當下他們都沒有死去,只是重傷,可是經過2 個小時才被人救出來,有命也變沒命吧。
看著他們的被人抬出來,,屍首都已經僵硬--它正告訴你,其實主人已去世了一段時間。

再有一名少女被抬出,雙手屈曲於胸前,像抱著一個隱形的包袱般,可是手卻沾滿了鮮血,動也不動。那隻手,像煞下午敲打玻璃窗那隻手... 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不知道。

究竟那一隻小手的主人怎樣了?

























































然後新聞說,那位少女背部中了兩槍,死了。

就這樣,明明是活生生的,晚上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那一隻會告訴你主人心情的小手,就這樣,不見了,沒有了。
以後都不動了。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身後事。

生前為住屋問題煩,死後為骨灰龕煩。
本人決定,死後不排隊等上骨灰龕位。
把我的遺體火化成灰,撒入大海最好。
要不,當肥料撒入泥土中也不錯。
一直認為,拜山只是一種單方面的思念行為。
你掛念至親,覺得他去了,可是靈魂還在,因此會知道你去拜祭他、想念他,亦認為他會保護你。
但不是有說,人死如燈滅嗎?
信基督的話,人死後靈魂要不上天堂、要不下地獄,再來就是所謂的煉獄,甚至是靈薄獄limbo(Nolan 寫Inception 時的limbo 靈感我想根本就是來自神學)。
信佛的話,自然就是輪迴了。
可能你在那邊廂點香給他,他已經在地球另一個角落再世為人,當個幼稚園學生上學去。
其實,把骨灰留作來幹麼?只是為了安撫未亡人的心情吧。
不要為一個小小的龕位花十萬元了。不要讓發死人財的生意人賺錢。不要為已過去的人與事勞心勞力。
環保一點,撒下泥土,化作春泥,至少死後仍然這世界作出最後一分力。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中大貓。

























今天到了中大一趟,意想不到會看到中大貓。
嶺南大學出名貓多,其實中大都不少,但就是沒看過。

今天巧遇了其中一隻。
於新亞見到牠,牠施施然的走向垃圾站,看到你沒反應,自顧自走了。嗯,非常貓的性格。
但我是見貓必撩的人,立即於牠身後喵了一聲,豈料牠唔聲唔聲,你一喵佢就嚇你一驚,牠立即回頭再跟你相認,還自動自覺走到身邊向你撒嬌,由頭叫到尾,要你摸摸牠的頭。
除了在清境跟梅窩,我很久沒見過有那麼熱情的貓了(其實維園都有一隻,但那隻純粹不怕人,加上有貓蝨,不停擦你只是想止痕而已),於是特別想跟牠玩玩。
跟牠玩了一會,就要走了。牠見你起身,也立即瀟灑地走到垃圾站避雨去。果然,熱情極也不失貓之本性。
之前中大貓的前景一度令人擔憂,最近風波似乎已平息下來。那隻貓的耳朵被剪了,大概是貓義工帶牠做了絕育手術的吧。
貓是非常敏感且膽小的動物,如果曾遭遇過不快事件,對人的戒心就會非常大。我看見那隻中大貓,不怕人之餘還對人很熱情,我想牠在中大應該生活得還不錯吧。